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积淀了持久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民族复兴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作用,在以理服人中巩固爱国根基
课堂教学是高校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通过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任务。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课,都应当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满足大学生爱国主义知识的需要。
.在教学目标上,推动整体性目标与个性化成长相结合。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贯彻“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这一教学目标。由于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个人境遇等客观原因,大学生个体对爱国主义学习的思想期待有所不同,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关照具体教学对象,形成分对象、分层次的目标。高校要注重把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目标与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相结合,在推动整体性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学习期待,使教学的深度、广度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依据专业、年级的不同与课程思政开展协同育人;依据生源、民族的不同与思政工作开展协同育人;依据年龄、性别的不同与心理教育开展协同育人”,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处隐藏3935字,下载后查看---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强化爱国行动
理论与实践是不能分割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将爱国之理、爱国之情融入实践,转化为报国之行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第一,组织红色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生动活泼、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给大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心灵震撼和情感触动,从而加深其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强化爱国主义相关知识建构。第二,开设专门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调研课。调研本身就是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有助于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作为实践课的“主导者”,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实践调查研究,完成一项爱国主义主题调研实践,通过深度调研加深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续激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鼓励参与各类志愿服务。
爱国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对个人同社会、国家的道德关系起调节作用,要求个人具有奉献社会、保卫建设祖国的义务和责任。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有利于参与者深刻感受到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意义关系,高校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第一,遵循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和原则,明确参加志愿服务是实现自我发展、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是实现个体超越私向化倾向的、为整体而奉献的鲜活实践形式。第二,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专业”优势,组织相关的既有系统性又有针对性的课程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高质有效的服务。第三,持续的志愿服务需要激励机制,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动员大会,定期组织优秀志愿组织、志愿活动、志愿者的评选活动,并给予其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