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从根本任务、教育公平、体制机制、学科建设、深化改革等方面展开阐述。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国家提供的利国利民的公共产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厚植于中国GCD人一百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之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融通创新,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品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过多次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正确解决补短板与强质量、尊重规律与顺应民意的辩证关系。
一、聚力“两个大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自古以来,众多有识之士对教育强国都有深刻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索。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
人也”,认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而西方国家的强盛在于其先进的教育和学说。在《创设储才学堂折》中,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阐述了教育、人才与国家富强的密切关系。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人才是多方博弈的关键变量,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定性力量。站在“两个大计”的高度,立德树人是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根本遵循,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
---此处隐藏3638字,下载后查看---
技术赋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变革性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也在积极部署信息技术新赛道。在理念层面,党的二十大第一次把“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一新赛道的重视程度。在实践层面,教育部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工作,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此外,2023年2月,中国举办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顺应数字时代进行教育创新,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教育,经过持续努力,全国所有中小学都已接入互联网,99.5%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总之,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相互融合,发挥技术优势,可以更好服务育人本质,进一步赋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教育发展新动能。教育事业要发展,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参与。如何激发体制机制和各方主体活力,让教育动能充分迸发?归根到底,需要依靠改革创新的力量。在办学体制方面,注重各类型教育融合融通;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比如,优化职业教育的
类型和定位,提升其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推动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化人才,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从学科建设、跨领域人才联动等方面建章立制,理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奖惩等机制,充分释放科研院所和拔尖人才的发展潜能。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以评促教;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比如,教学评价体系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指挥棒。要建立符合全面依法治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课程方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体系“指挥棒”的作用,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现有评价体系,为学校、教师、学生松绑,进一步释放教育动能。此外,分门别类建立、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从理念、目标、措施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模式创新,塑造教育发展新形态。一是教学模式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教学模式依托慕课、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网络上的自主学习与传统课堂的线下学习融会贯通。这种“互联网+”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培养模式创新。信息化
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尖兵利器,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堂模式,还需要打造可以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教育生态。三是治理模式创新。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要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力,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推进教育数字化,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