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学校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多次强调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当前,多元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向青年学生,加之境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热点话题、社会敏感事件与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反转频频引发高校网络舆论交织与激化,复杂的环境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特殊的挑战。新时代,高校要坚持思与行相统一、立与破相结合,找准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构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蕴

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全面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在培养青年成长成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以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定制推送为特点的网络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易沉浸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世界中,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突发性与难控性、多元叠加与裂变传播交织的特征。因此,深入分析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及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夯实思想基础的现实需要

2012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坚定意识形态主心骨是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核心任务。而网络空间已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新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空间,社会思潮交融交锋的新媒介,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的新阵地。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育人过程中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将直接决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育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育人中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利用网络阵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增进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夯实思想基础,切实发挥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更是高校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此处隐藏7996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要让网络思政活起来。要注重突出网络思政与传统思政相结合,抓好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打造网络思政品牌。比如,推进师生同台讲思政、学生理论宣讲领航课程等,让党的理论宣讲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把师生喜爱的话题素材转变为思政教育的话语资源,增加话语受众,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再比如,紧跟当下主题和热点,征集原创性精品网文、短片、漫画、微电影等网络融媒体作品,增加受众群体的黏性,不断提升网络文化作品层级和内涵,扩大网络思政的宣传力和影响力。二是要让网络思政动起来。加强培育网络文化共育机制,进一步突出网络育人特色,探索多形式的网络育人形式,推进以网络媒体平台为主体的网络思政教育,增加学生的黏性。比如,将易班工作纳入学生工作考核,从易班认证率、使用率、黏着率三方面设置考核指标,建立校-院-班三级管理体制,服务和指导二级学院,打通易班工作沉入班级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要让网络思政热起来。不断完善全媒体网络课程,设置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实现优质思政内容的数字化生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网络素养。同时,运用抖音等平台,培育辅导员特色、视频号,融合高校官网、官微等新媒体账号,促进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形成共融共通融媒体+思政网络育人矩阵,用网络流量带动思政流量,将思政融入网络,做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

(三)加强网络安全管控,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水平

一是加大正面宣传报道。始终坚持党管宣传的要求,统筹发挥高校全媒体矩阵的正面宣传引导,加强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大力弘扬中国GCD人精神谱系,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履行舆论正向引导之责,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不断提升宣传引导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校应完善网络安全监测体系,建立全天不间断的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处置和反馈工作体系。每逢重要节点和敏感时刻,更要加强网上舆情动态跟踪研判,建立突发事件报送机制、责任部门信息通报联动机制、重点舆情专报机制。另外,定期分析研判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实时更新数据库资源,提升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精度,减少因阈值设置不科学、关键词设置不合理而造成的误报、漏报,坚决管控清理各类有害信息。三是畅通师生意见反映渠道。网络舆情的发生还有一部分是因学生的正当诉求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所引发的。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以解决师生问题为导向,开设多渠道网络反馈平台以实现对师生需求的精准掌握。比如,探索建构青年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权益工作体系,依托校园搭建诉求表达平台,通过网络集中受理、分类处理、按责转办、征询意见、办理反馈等步骤形成闭环管理,解决合理诉求,切实提高网络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把好政治关”“阵地关”“防控关

(四)强化工作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一是聚焦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持续加强网评员队伍的科学化、规范化及专业化建设,完善对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人员的筛选和培养,全面系统梳理网评员工作职能,并根据不同分工优化网评员组织架构。同时,办好业务性培训班,定期召开全体学生和教师网评员的相关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素养培训、舆情处置案例培训等,系统强化网评员、宣传员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处置效率,努力练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针对工作队伍能力短板,不断强化实战化的舆情处置攻防模拟演练,提升舆情处置能力。二是聚焦协同联动,提升工作时效。建立健全网评员组织架构,加强工作例会制度,通报前期工作进展,分析当前舆情热点问题,及时调整动态监测词库。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常态化监测和舆情协同处置机制,按照舆情每日监控、及时预警、定期汇总、重点通报、有效干预的原则,畅通各职能部门的沟通渠道,联动相关责任部门提升网络舆情协同处置时效。三是聚焦手段创新,提升工作成效。持续提升网评员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处置舆情的能力,遴选并培养政治素质高的师生成为校园大V,培育他们成为及时回应社会舆论、澄清事实、敢于与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的正面意见领袖。同时,扩大监管力度,加强监督管理,通过手工检索、线下约谈学生群体中热门自媒体运营负责人的方式,将包括高校百度贴吧等在内的自媒体纳入监管范围。另外,不断优化网络管理和应急处置流程,根据舆情类别组织网评员分组分工开展舆情处置工作。一方面坚守线上配合各主体部门进行信息溯源及正向引导,另一方面做好线下相关舆情的处置工作,从而切实提升网络舆情的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全力保障学校网络阵地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