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学党委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和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大学付诸行动、见诸成效,为*省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率先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力量。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此处隐藏566字,下载后查看---
学校党委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自学、领学、述学、辅学、见学、讲学的“六学”体系,建立“学校党委示范带动学、各党委总支领学促学、全体党支部原原本本学”的“1+25+340”学习机制,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深入师生、深入人心。一是原原本本学得深,确保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学校党委超前谋划部署、整体推进落实、丰富学习载体,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团支部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团日、“三会一课”和“三农”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原原本本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杨德森院士等来校宣讲,举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引导全校师生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二是有声有色讲得好,推动宣讲解读持续升温。学校党委打造1个宣讲团、4个层次宣讲队伍、N个宣讲小分队的“1+4+N”特色宣讲矩阵,形成“百队千场万人”宣讲的强大声势,坚持对象化“点单赴约”,以“最大流量”深入全校*余个党支部、*个团支部,共计开展了*余场线上线下宣讲,受众师生*万余人次。学校“东小农之声”讲师团,创新设置“新理论+真问答+好故事”的宣讲方式开展“分众化”宣讲;“红帆”学生宣讲团,走进道外区胜利街道、道外区钱塘小学等中小学思政课堂,“大手拉小手”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入中小学课堂。教师宣讲团成员还面向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高校和社区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余次。学校宣讲工作经验入选全省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案例。三是全面准确研得实,引导研究阐释走向深入。聚焦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深入开展研究阐释,累计组织申报社科类项目*项,其中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2023年度软科学课题*项。依托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三农”问题学术交流基地等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讲坛”和*社科论坛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对照全省大调研活动明确的12个方面重点内容,聚焦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制约学校发展瓶颈问题等方面设立*万元专项资金,对*项优秀调研课题给予支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振兴发展和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务实举措。
二、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农业教育
学校党委坚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双一流”建设任务目标相融合,与落实“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围绕国家所需、*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扎实开展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生动实践。一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本科教育三大工程”,实施“113355”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涉农专业结构,学校获批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两个紧缺新农科专业。在新公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获评两个A类学科专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大批学科实现排名提档升级。新增化学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学科,总数量达到*个,农业科学领域突破进入ESI1‰行列。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中,学校*个案例入选,数量位列全国农林院校首位。学校*个科技小院获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个科技小院荣获2022年中国农科协“最美科技小院”。二是提升科研攻关能力,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制定实施《*大学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深入推进“重大科研任务承担能力提升计划”,瞄准农业“卡脖子”关键问题,持续提升农业科研攻关能力。在生物育种、畜牧养殖、智慧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组建*个基础研究团队,承担各级应用研发技术攻关课题*项。党的二十大以来,学校获国家自然基金立项*项,*省自然基金*项。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成果,审定备案降胆固醇特殊健康用途大豆新品种“*豆358”等作物新品种*个,登记新农药证书两个,新兽药证书*个;制定国家地方标准*个,获授权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项。积极推进“*马普国际联合实验室”提档升级,成功获批“*省智能土壤联合实验室”,实现学校省级国际科研合作平台“零突破”,成功申报教育部“寒地黑土环境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三是打造人才队伍集聚雁阵,勇担立德树人教育使命。修订《*大学优秀人才引进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体系,全面提高对人才科研启动经费和安家费支持额度,人才引进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制定实施《*大学“青年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修订颁布《*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等,加大全职博士后招收及支持力度,积极打造青年人才队伍“蓄水池”。党的二十大以来,学校师资队伍规模质量稳步提高,学校人才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共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青年学者*人;新增“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人,“省级政府特殊津贴”*人。深入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熔岩”工程,着力搭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个人成长发展全平台,“创建青春”辅导员工作室获评*省首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三、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奋力书写推动*振兴发展新答卷
学校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对标对表总书记对*地区和*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贡献。一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动成果转化落地。深化与省内市(地)、县区(场)以及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全面服务于北大荒、森工及地方县区“2+N”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由*省教育厅发起,学校牵头成立了“*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构建科技成果孵化蓄水池,形成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速器,助力科研人员踏出成果转化的最初一步,走好实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助力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跑出新的加速度。推动数字农业、生物制造、绿色食品、智能农机等成果向佳木斯、齐齐哈尔、绥化等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核心区集聚,新增“*隆华食品研发中心”“大兴安岭农工商*农大大豆研发中心”,研究制定《*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6年)》,重点推广转化产业化科技成果*项。二是筑牢就业育人理念,引领*学子到农业一线建功立业。建成全省首家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构建就业育人新体系,培育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的价值理念。建设*个就业创业梦想小镇,引领学生到农业一线就业创业,通过创业项目孵化,在基层落地生根,带动一方产业发展,学校*多名动物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了*多家饲料及畜牧企业,总资产达*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万多个。与全国*个市(地)县共建引才宣传站(其中*省*个),搭建政校企协同推进基层就业的新平台,畅通学生到农业一线建功立业的绿色通道。坚持以服务现代化大农业为重点,率先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规划思路、技术服务支撑和人才保障。围绕*省重要产业发展,学校整合了*个优势专业,构建了重点专业群,与*个市(地)县、科研院所、农垦(森工)系统建立服务三农示范区,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个,通过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等方式,带动学生深入“三农”、融入“三农”、服务“三农”、贡献“三农”,带动广大青年学子将文章写在基层广阔的大地上。三是发挥智库优势作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学校积极开展资政研究与社会服务,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日报》等发表理论文章*篇,在《智库专报》等刊发决策咨询报告*篇。发挥学校“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等省级高端智库作用,选派科技特派员*人,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围绕农作物良种良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节粮减损、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先后深入全省*个县区(乡镇、村屯)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等*余项,开展各类集中培训、现场培训*余场次。《光明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相继报道了学校科技人员服务*情况,《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黑土地上绽放科技兴农之花》报道了学校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事迹。四是拓展对俄教育合作,精准服务国家战略。整合中俄教育合作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致力于中俄两国高端人才的联合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合作。积极筹备2023年第十三届中国*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和中俄大学生文艺巡演等配套活动,实现与太平洋国立大学等主要俄方成员高校的真诚互访。组建中俄小浆果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中俄寒地农业大学联盟,参与中法农业高校联盟和上合组织农业高校联盟,成立中国*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国际合作战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