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

更新时间:2023-11 来源:网友投稿

当前xx省耕地保护面临着耕地总量减少、布局分散、细碎化程度较高、耕地“非粮化”、林草复耕冲突、管护不到位等现实困境,亟须逐步有序地推动耕地恢复工作,以弥补上一轮规划耕地保有量任务缺口,落实年度“进出平衡”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等耕地保护工作要求。目前,虽然已有xx等省开展耕地恢复相关工作,但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仍缺乏顶层设计和可持续推动耕地恢复工作的抓手。本文在对省内5个地级市、三大示范点调研的基础上,围绕耕地保护目标,提出构建由“空间优化、时序联动、利益平衡、管理协同”构成的耕地恢复实施路径,形成一套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具有xx特色的耕地恢复政策与经验做法,为引导带动稳妥有序开展耕地恢复工作夯实基础,也为耕地恢复配套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调研地区基本情况

调研区包括佛山市、东莞市、清远市、河源市和阳江市等5个地级市,其中佛山市南海区、东莞市和河源市东源县是省级耕地恢复示范点,三大示范点分别是珠三角桑基鱼塘区域、高度城市化地区、粤东西北典型农业发展区的典型代表。耕地现状情况

东莞市耕地以水浇地为主,其余4个地市以水田为主。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数据成果,位于粤西的阳江市(10.71×104hm2),粤北的清远市(17.56×104hm2)、河源市(10.53×104hm2)耕地面积大,且水田占比均超七成;而位于珠三角的佛山市(2.12×104hm2)、东莞市(0.92×104hm2)耕地面积小,其中佛山市水田占比接近六成,而东莞市水浇地占比超九成。此外,结合上一轮规划耕地保有量任务,研究区耕地资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其中清远市缺口最大,其次是佛山市。

耕地恢复潜力情况

研究区耕地恢复潜力以难以恢复为主,且群众意愿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基于耕地恢复潜力调查评价结果,从地类来看,佛山市、东莞市耕地恢复潜力地类以园地和坑塘水面为主,而河源市、清远市和阳江市以园地和林地为主;从恢复难易程度来看,均以难以恢复为主,其中难以恢复耕地占外业调查耕地恢复潜力的比例均超五成,主要是由于群众恢复意愿低和耕地恢复成本高,尤其是群众的恢复意愿低对耕地恢复影响最大。

---此处隐藏4227字,下载后查看---

二是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提升综合效益。首先,探索“土地预流转”模式,实施以“吸收、储备、经营、转租等农民的承包地或承包地使用权、资金融资”为功能的“耕地恢复银行”,推动耕地规模化经营。其次,因地制宜推进复耕后的耕地与农旅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耕地的生态及景观文化价值的显化,从而提高耕地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全方位的耕地恢复网格化管理路径

一是加强配套政策供给,完善顶层设计。省级加大对耕地恢复工作的政策供给,制定耕地恢复实施方案,研究出台耕地恢复项目管理、激励措施、质量监管、资金管理、后期管护、监督考核等配套性政策。与此同时,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耕地流转扶持政策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政策制度,以及探索有偿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永久基本农田易地代保等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D、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村集体、农民等治理主体紧密配合,且各司其职,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共治模式。其中,成立省级耕地恢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及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全省耕地恢复工作,指导并加快推进省级耕地恢复示范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三是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监督信息系统,探索搭建耕地恢复工作管理模块,并衔接好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耕地“双平衡”、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管等业务,实现与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执法监督等环节互通。同时,以xx智慧自然资源平台为支撑,搭建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五级网格化管理的工作体系,提高耕地智慧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