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更新时间:2023-12 来源:网友投稿

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D的十八大以来,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D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些重要论述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环境条件变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内涵特征和根本要求

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制造业在工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工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场景和中国语境的概念,既有别于西方的工业化,也不同于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D的二十大报告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新型工业化与制造强国、现代化国家建设之间的关联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必须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不断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撑。为此,必须准确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和根本要求。

创新驱动。这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动力机制。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D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要求摆脱传统发展路径,注重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中国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含金量”“含新量”,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工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

绿色发展。这是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与传统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不同,新型工业化注重可持续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摒弃传统工业化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和高碳排放的生产方式,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等,加快发展绿色制造,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工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此处隐藏5822字,下载后查看---

第三,放大数智赋能效应。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基础好、海量用户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通过数字化带动生产制造、分销售后等环节全面优化升级,提高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能力。加快推进数智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机器换人、优化生产流程,持续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锚定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目标,从网络平台、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5G、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处理水平,促进信息高效联通和开发利用,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发展,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发挥好平台企业和数字化智能化方案提供商作用,鼓励平台企业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进一步提升其在引领消费、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供应链效能、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就业和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引导工业企业顺应消费升级、数字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浪潮,加大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投资,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利用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广阔市场机会,提升工业创新发展能力。根据不同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促进产业集群建设、城市群布局、人口分布相衔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构筑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引擎作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提升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和普及应用,赋能农业农村信息化,全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五,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重点,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向两端延伸的需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专利、品牌、物流、金融、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系统服务提供商。支持制造业企业改变单一生产制造模式,积极向产业链上游研发设计、原材料控制和下游物流运输、营销网络、金融服务等环节延伸,形成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第六,促进要素区域协同发展。在要素协同发展方面,要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构建新型工业化需求激发机制和企业主体活力激发机制,促进资金、人才、数据等各类要素持续流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工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要持续优化生产力布局,根据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条件和国家发展战略导向,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和布局重点,提升东部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水平,大力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梯次转移,着力推动创新驱动、智慧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

第七,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途径。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尽管遭遇逆流,但其趋势不可逆转。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放在全球经济分工合作的大逻辑中进行考虑,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的角度思考和谋划产业布局,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努力推进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产业分工不断完善、合作共赢不断增强的新型工业化。要对标高水平开放要求,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对外资企业具有强大吸附力的引力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地理重构,助力形成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