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

更新时间:2023-12 来源:网友投稿

在世界文明版图上如何定位中华文明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即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文化自卑论”“文化自负论”等论调。“文化自卑论”主要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几千年文明古国在与西方坚船利炮交锋过程中惨遭失败,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国人滋生了“文化自卑”情绪,其典型为“全盘西化派”。有些人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片面夸大中华文化的长处,遮蔽其不足,滋生了“文化自负论”,其典型为“文化复古派”。一百多年来,围绕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从未销声匿迹,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后还一度成为热点问题。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以来,为了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把文化强国建设提到了突出位置,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论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维度的文明成果,是文明交流互鉴与自主创新的时代产物。目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涵义、实现路径和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但由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是新近提出的,因而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尝试探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即从时代大背景下探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路径与重要意义。

1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开关”

D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D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2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中国共产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在于,它不仅要破除近代以来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从而重获文化自信,而且要成功推进文化转型,实现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更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开关”。

1.1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58。这样,物质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其他类型文明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也因如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只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技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组织科技人员克难攻坚,不断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D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着力解决科技上的“卡脖子”问题,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使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战略性变化,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我国不断把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投入实践运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成为全世界工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从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富足的现代化,旨在不断厚植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改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物质条件。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迅速增长,更加重视民生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努力,极大夯实了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

1.2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处隐藏13769字,下载后查看---

在国际关系中,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侵略、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利益至上”奉为圭臬,严重阻碍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与此不同,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孕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奉行国强不霸的和平原则,坚持正确义利观,讲究信用、维护正义、义利兼顾,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始终站在国际道义高度,主张平等合作、互利共赢。随着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应对全球性风险与挑战、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原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呼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共商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8-59。这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热切期待。

5.5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人类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着跨越时空的启示。在全球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资源矛盾愈发尖锐的情况下,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方式已经势在必行。“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全球生态危机,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任何隔岸观火都无济于事。为此,中国本着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大力倡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第一,呼吁世界各国立足全球视野,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珍爱与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374,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第二,呼吁各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各国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担与各自能力相应的生态治理责任,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多边、双边合作,规避集体非理性的“囚徒困境”,推动全球生态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三,呼吁并带头开展节能减排行动。中国承诺实现“双碳”目标,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

6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超越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过程。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文明充满了殖民、侵略、垄断与剥削的血泪史,不会是人类文明的终结处。人类文明一定会向前发展,产生超越和替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更先进的新形态文明。虽然现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先发优势,利用知识产权、军事霸权、金融霸权进行全球剥削,逐渐形成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资本化”“西方化=文明化”的话语霸权,但后发的现代化国家逐渐打破这种西方话语霸权,发展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中国还扛起“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D经由“两个结合”所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类情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书写的新的文明形态,是经由“两个结合”所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终结了西方文明的理论霸权和文化霸权,破除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固化思维,破解了“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文明的话语陷阱,摆脱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路径依赖,拓展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文明形态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