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治理模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基层治理创新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顺应数字化发展大背景,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赋能基层治理,还是通过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标准的职业化队伍,以此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质量及效率的整体提升,都需将基层治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基层是距离民众最近的地方,也是最能切实感受民众需求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更好满足民众需求,有力保障民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满意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下已凸显出诸多局限。如何突破传统基层治理的瓶颈局限,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xx镇xx村为例,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数据,探讨基层治理新模式。结合xx村自身特有优势,以及社会发展大趋势,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两条腿”协调走路,充分发挥村集体和个人双重推动力等新模式,助推基层治理更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通过自治与多元化治理等新途径,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及水平,以实现基层治理的最大作用力。
二、国内外已有文献研究回顾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基层治理的研究,国内已有研究在治理主体上呈现多元化态势,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而基层政权建设、包容性发展理念、治理体制创新、村治转型等研究主题也日益丰富;研究取向方面,向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合作治理等取向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起,D组织突出强调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探索。窦玉沛(2014)在《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以1949年为起点,将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划分为政府“管控型”社会管理、“D政主导型”社会管理,以及新时代社会治理三个阶段进行阐述。陈鹏(2018)在《中国社会治理40年:回顾与前瞻》中以1978年为起点,将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分为社会治理管控阶段、经营阶段、管理阶段以及治理阶段四个阶段进行阐述。何海兵(2003)在《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中则是基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进行划分,阐述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向社区制的转变。这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过程进行划分,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逐步由权力集中向权力下放趋势发展。
---此处隐藏4845字,下载后查看---
所谓“两条腿”协调走路,就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政治优势,坚持集体土地由集体规划、集体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个人创业,从富民到强村,从个富到共富。经济发展不能没有领导班子的统筹规划,但同时也离不开个体的努力,通过实行股份所有制等途径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挂钩,“两条腿”协调走路,集体和个人共同推动发展,充分激发各部分参与积极性,发挥各部分优势,降低决策风险,努力实现“1+1”>2的效果。
(三)推行基层“自治”创新发展
D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由此可知,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除了要求政府自身资源的下沉之外还须社会资源的引入、自治力量的挖掘。充分给予村民“自治”的权利,群策群力共谋发展,采取这种治理模式,一方面可以更好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推行民主管理,集思广益,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另一方面,村民“自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民众的制约和监督权利,促使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公共管理效率提升,及时准确地满足民众真正之所需,提高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讨论与总结
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突出位置,而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基层高效治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来看,新型治理模式更多融入数字技术、村民“自治”等现代化发展元素,多维度多途径促使基层治理向数字化、科学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推动权力集中向权力下放转移,群策群力共谋发展,集思广益降低决策风险。本文以xx镇xx村为例,展开对基层治理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力争打造新时代智慧乡村,不断优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基层建设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加快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更好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