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激励引导“风向标”,让担当作为干部“一往无前”
---此处隐藏177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鲜明用人导向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坚持突出政治标准,以年度考核评价为核心,聚焦履行党建责任、班子综合研判、目标绩效考核三大环节,创新构建“1+3”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通过准确客观评价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和领导干部履职情况,为考准考实干部政治业务素养、科学精准选人用人提供有效保障。近两年来,全县累计提拔重用干在一线、业绩突出的干部256名。二是严格工作纪实倒逼干部履职尽责。按照“责任制+清单制+督考制”要求,先后制定《部分县领导2023年项目化管理责任清单》等文件,明确每个县级领导牵头联系2个以上重点项目。县委常委会每季度定期听取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并开展星级评定,公开评定结果,纳入年度考核。针对乡镇(街道)和县级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研究出台《履职情况工作日纪实暨正负双向评价计分管理办法(试行)》,对创新开展的“万名干部进农家”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程纪实、综合评判,突出工作实绩,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重要参考。今年以来,共有59个乡镇(街道)和18个县级部门的268名领导班子成员正负双向评价分值发生变动。三是健全关怀体系保障干部安心安业。全面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乡镇边远补贴等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政策,先后制定《切实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办法(试行)》《县党内关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制度层面切实加强对干部的关心爱护,统筹安排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体检、休假、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事宜。今年以来,落实专项资金280余万元,有效解决广大干部交通、办公、食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二、打造优上劣下“升降机”,让担当负责干部“有为有位”
一是创新“定期赴考”严格评判。创新开展“书记季考”模式,围绕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能力素质等方面内容,每季度对作为“关键少数”的县级部门党组(党委)书记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定期把脉切诊、及时祛疴除疾,并将“书记季考”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作为衡量干部能力、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对考评位居前列的,优先提拔使用;对被评为较差档次的,由联片区域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组织约谈、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问题严峻的,适时根据《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规定》和有关工作要求进行岗位调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组织开展“书记季考”6次,梳理整改问题X项,先后约谈X名县级部门党组(党委)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二是实施“庸下劣汰”惩戒有方。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先后出台《县科级领导干部负面信息研判制度》《县科级领导干部为官不为教育帮助和惩戒办法(试行)》,坚持从健全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进行警醒和惩戒,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着力优化干部结构,强化干部管理,有效推动形成“庸者下、劣者汰”的惩戒机制。近两年来,先后免职不担当、不作为干部4名。三是坚持“下而不弃”回炉淬火。建立健全长效跟踪管理机制,在“下”之前,综合采取调离、改任非领导职务、降职等方式,按照规定履行调整程序,确保干部下得合规、下得合理、下得服气;在“下”之后,实时跟踪干部精神状态和工作表现,积极鼓励其整改问题、提升水平,引导干部把“下”作为一种鞭策,主动转变作风,对于积极改正、表现优秀、成效明显的,及时为其搭建新的干事创业平台。近两年来,重新启用因工作失误“下”后又积极进取的干部3名。
三、用好容错纠错“定心丸”,让奋发有为干部“轻装上阵”
一是健全容错纠错政策机制。坚持“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原则,先后制定《县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实施办法(试行)》《县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大力营造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良好环境,切实保护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把准容错纠错尺度边界。成立容错纠错工作领导小组,以“三个区分开来”为根本遵循,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等原则,明确“六类适用对象”,围绕推进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工作,拟定“容错纠错正负面清单”。近两年来,全县明确规定对适用容错政策的情形减责或从轻处理,了结并提出组织处理意见246条。三是优化容错纠错启动程序。针对犯错干部因内心顾虑而不敢主动申请启动容错纠错程序的问题,在具体执行中,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无条件启动程序。严格按照政策界限开展前期甄别和调查核实,出具调查报告,进行评估认定,同级部门备案,并向上级部门报告,确保合理容错、及时纠错和澄清保护。近两年来,全县为反映问题不实的干部澄清正名共计16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