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GCD的生命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理论与实践。我们什么时候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彻得坚决彻底,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进展顺利,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什么时候贯彻得不彻底,就会左右掣肘,遭受挫折,乃至于失败。党就是在接受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变得更加坚强有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实践的产物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首次提出“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提出“GCD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已有近2000年历史。“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其赞扬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刘德的实事求是是喜好先秦诸子的古书,考证古书时“求真是”“留其正本”。唐代颜师古将实事求是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此处隐藏8531字,下载后查看---
马克思讲的新哲学,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扬弃,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则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直接否定。马克思的新哲学不是要消除过往哲学的一切内容,而是站在了近代哲学的肩膀上作出重大变革与创新。我们要肯定费尔巴哈的历史性贡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马克思认为他建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费尔巴哈为彻底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根本改造,将包含辩证法在内的整个哲学体系全部抛弃。费尔巴哈建立的感性哲学,把感性直观置于第一位,但是仅仅停留在感性直观,没能进一步发展为感性活动。以三段论为例,假设黑格尔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费尔巴哈发现在某个地方存在黑天鹅,那么黑格尔建立的观念体系就破产了。但是,费尔巴哈仅凭感性认识就将所有的判断装进同一概念体系的做法与黑格尔无异,同样会犯错误。这时,只有引入辩证法才能改变局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人与对象的关系是静止的,感性直观是一种静观,缺乏主体的凝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力量,既包含现实中的物质力量,也包含其他潜在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人的能动性体现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唯心主义的活动方式仅仅完成了思维上的对象化,其对象性活动是从精神出发,再返回精神领域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对象性活动拉回现实,清晰地揭示出对象性活动的内涵。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所以,辩证法将真理与实践进行有机统一。实践本身就包含真理。
马克思认为,一切旧唯物主义尽管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与此相反,唯心主义不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更不承认人的感性活动。费尔巴哈哲学尽管是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但由于无法理解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与历史演进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因而在历史观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淖。
实践是人的主体活动对象化的动态过程,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现实地、能动地、革命地改造客观事物的感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不同的实践形式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经济领域、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社会交往领域、以精神生活为基础的人类思维领域。三种领域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自身生活的物质条件、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