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措施。近年来,为应对新发展环境的重大不确定性,各地政府陆续出台“链长制”,这是具有中国体制特色的产业管理方式的突破性创新。对于x来讲,“链长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截至目前,仅有x县在推进“链长制”改革,与国内先行省市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新发展格局下,要充分借鉴先行实施“链长制”省市的经验做法,在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赋能xx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链长制”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一)“链长制”的相关概念。从当前国内外学者对“链长制”的理论分析,以及各省市的政策实践来看,普遍认为“链长制”是以充分发挥本地产业优势,以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线,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通过“有为政府”的协调引导,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基础能力、发展韧性持续提升。在“链长制”制度体系和实践过程中,“链长”由地方政府或部门主要领导挂帅,利用其统筹协调能力强等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强化要素配置,打造产业生态共同体,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链主”企业大多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和关键环节,“链主”通过自身位于产业链技术中枢或市场中枢的优势集聚带动上下游一大批企业共同成长,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链长制”的理论基础
1.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链长制”。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整个产业链的联系可包括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并认为产业是由相互作用产生绩效的各种企业的生产活动所决定,这样自上而下的链式产业发展状态就可称为产业链。从国内研究来看,理论界主要是在西方产业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拓展,趋向于产业链企业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时空布局,基于分工协作、价值增值、产业发展的需要,形成的包含产供销在内的上下关联、动态联结的链条式关联形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以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为纽带。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不是单纯地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禀赋,而且还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产业技术创新和综合协调的体制机制。“链长制”通过横向扩展或者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使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合理的竞争合作关系,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实现多个链条之间的有机融合。
---此处隐藏10558字,下载后查看---
新发展格局下,xx市应充分借鉴先行地方“链长制”的经验做法,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梯次发展格局,助推xx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工作推进机制。“链长制”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机制先行,建立完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优化链长组织机制。成立产业链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总揽全市产业链发展大局。制定出台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相关制度或方案,由市级分管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着力形成“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技术与创新支持平台”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链条调整机制。结合xx市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产业发展趋势等因素,适时对全市产业链进行优化调整,确保产业链工作的引领性和适应性。三是完善调度推进机制。建立“链长”例会制度,定期调度,及时研究和解决企业在产业链上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四是健全日常管理机制。建立信息交流、问题办理、督导评价等工作机制,实行工作台账管理,定期通报产业链建设工作情况,搭建工作沟通交流平台。
(二)明确“链长”职责任务,提升服务水平。“链长”作为地方政府的代表,具有盘活与动态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的优势,在“链长制”的组织架构中处于重要地位,主要职责是落实好重点产业链的决策部署,做好统筹协调等相关工作。一是强化产业链的战略谋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借鉴先进省、市经验,重视产业链发展的知识支撑与能力建设,借助业内咨询机构和智库,厘清产业链发展现状,绘制出包括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等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梳理出项目、平台建设以及链上企业清单,找出产业链发展的堵点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延链、补链、强链。二是坚持“项目为王”,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产业链关键节点和高端环节,依托产业链图谱、问题清单、招商数据库,实行招商引资、引智、引所,开展上门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基金招商等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作为对接责任主体,“链长”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三是梯次培育“链主”型企业,建立健全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库。依托“链主”型企业的自身资本、技术及品牌优势,在技术攻关、标准制定、质量管理、品牌打造等关键领域节点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四要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众多资源。引导链主企业建立行业协会、产业链联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合作机制,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共享平台、交流平台,促使资源的有效融合,探索组建省会经济圈产业链联盟,最大程度凝聚产业链相关企业,实现抱团发展。
(三)打造“多链融合”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创新生态。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省会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智库等创新资源,积极对接京津,让更多创新资源加速向xx集聚,推动重点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小巨人”等优质企业。三是加强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围绕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产业投资平台建设等领域环节,通过加入财政投入、设立种子基金或创投基金等多种方式,借助资本力量促进创新发展。四是依托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平台集聚人才。借鉴合肥经验,依靠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创新服务、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人才“抢着来”,让更多“行家里手”能够“大显身手”。
(四)优化营商环境,开辟健康发展的“绿色通道”。转化服务理念,完善制度,以推动产业链发展为原则,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切实解决企业难题为重点,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服务质效,努力以高水平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厘清行政边界,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组织的动态关系和合理边界,避免陷入“全能型政府”“过度地方化”“产业分割”等。二是要树立“链式思维”,优化营商环境不是解决单个问题,而是要着眼于整个产业链来通盘考虑,让链上企业“链起来”,让产业链条“强起来”。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从需求端考虑、从便利度入手、从满意度出发,注重服务过程管理和精细化,更好服务产业链上的相关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