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这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近年来各地的实践和探索看,凡是村级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农业农村发展就繁荣兴盛,基层治理也心齐劲足,可以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我们对村级集体经济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实际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XX镇位于XX县“西大门”,辖17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耕地面积1657.93公顷,农业产业以优质大米、藤椒、水果、玉米、油菜为主,是典型的丘区农业乡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县政府“3+2”重点产业布局,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打造“罗盘村-书房村-岔湾村”藤椒、柑橘产业带,“张桥村至XX村”优质大米产业带。发展优质大米种植1400余亩、藤椒种植3000余亩、蔬菜1600亩,柑桔500余亩。年产粮17525吨,油料产量2571吨。以“创美科技”为龙头,引领全镇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年出栏生猪2.88万头、小家禽29万只。经过调研可明显看出,我镇的传统产业不优、特色产业不突出、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全镇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比较突出。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全镇17个村中,仅有岔湾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万元,到年底预计可实现人均10元以上。其余各村集体经济均在万元以下,有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达标(人均6元以上),约占总数的53%,各村重要事情、项目均靠当地财政支持。
(二)集体经济发展造血功能不足。各村现有集体资产、资源有限,多数仅靠山坪塘和机动地租赁、原村小学校舍租赁、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分红作为集体收入,缺乏后续造血功能。其中,约60%以上的山坪塘产权划归到社,由社自主经营管理,全镇仅马鞍山村集体出资承包鱼塘40亩养鱼。
---此处隐藏3235字,下载后查看---
(一)加强组织领导,适应乡村发展新要求。一是建立领导责任制。完善镇、村两级书记责任制,下大气力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一线总指挥”。各分管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各村年度考核、书记述职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奖惩、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建议县委、县政府建立专项基金,每年对工作成效明显的村,给予一次性的资金奖励或项目支持。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二)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一是配强带头人。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力度,把村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建议上级建立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让能干事者“有盼头、有想头”。二是深化基层自治。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持续加强“村务、财务、事务”公开,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建立村级道德评分榜、星级家庭评定制度,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从而汇聚为团结一心谋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上争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为发展村级产业打好基础。力争在2019年前四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突破,同时建成以书房村、岔湾村为试点的产业发展范围基地。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定打造“一村一品、联片发展”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试点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有地域特点的农产品品牌。三是推进“三产联动”发展体系。以“龙轩家园”和千亩稻虾共育基地为核心,试点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康养基地,鼓励农民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一批民宿。发挥村级合作社作用,注重市场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农户对接市场,扶持农户发展生态农业、体验农业、定单农业,拓展群众增收空间。
(四)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乡村发展新局面。一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1+3”模式,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将部分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二是稳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借鉴南路综改区成功经验,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唤醒闲置、撂荒的土地资源,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民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三是解决好发展用地问题。建议省、市、县出台相关政策,给各村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适当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五)强化农业农村保障,助推乡村发展新风貌。一是持续加强资金保障。建议建立健全县、乡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资金要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公路、环保、电网、物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鼓励力度。二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第三产业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环境。三是持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以正风肃纪专项整治年、脱贫攻坚领域作风专项整治、“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等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常态化加强队伍纪律作风建设,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民风,为XX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