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有三重意义:一是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党中央敏锐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后做出的历史洞见。二是通过定义新质生产力的质态、标志、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可以看出它与历次工业革命一样,有自己特定的运动过程和发展规律,其运动和发展的结果,将深刻调整、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三是按照实践第一性的认识规律,新质生产力丰富而活跃的实践,会在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同时,为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更多的思想能量。
一、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劳动生产力随着科学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作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受种种因素影响,生产力在各领域、各区域的发展并不平衡。生产力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所谓落后生产力,一般是指在传统文化、文明状态和生产方式下,使用陈旧技术进行低效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谓先进生产力,通常是指具有时代特征、面向未来、对生产和人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物质生产能力。相较于落后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特点是当人与生产资料结合后,会获得较高的效率,包括高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创造出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是它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吸纳科技进步成果,不断提高劳动者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并推动生产关系不断改善。人们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知,也是循此规律而来。
在先进生产力中,一些处于科学创新前沿的、具有颠覆性特征的新技术,往往具有亟待开发的深厚潜质和充沛的发展活力。先进生产力一经激发并与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就会如火山爆发般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带动更多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从而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强大的引领作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如今的数字和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迅猛发展,都印证了这一现象。
分析以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等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活动如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此处隐藏10321字,下载后查看---
营造新产业生态圈的根本,在于培育创新能力。为此,一要努力培植区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掌握和留住能支撑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技术。二要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场景创造。三要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利用,注重延揽科技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形成有利科技创新的小气候。四要激励社会创新,支持企业以各种方式开展国际科技开放合作,使区域的社会创新体系和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实现全面对接,形成资源丰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生态。
4.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供应链体系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供应链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任务。传统供应链形态受产业链影响,或为垂直分层模式,或是可体现生产经营流程的直线链式系统。现代产业体系则把它变成了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网状结构。科技革命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其供应链改变有几种表现:一是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并以数字化平台作为供应链组织的枢纽;二是将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管理外包,以提高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三是担负“链长”责任、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不一定是总装厂,而可能是科技研发、品牌营销、产品设计甚至是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生产企业;四是处于供应链主线上的不一定是物流,而可能是数据流,甚至数据本身就是产品;五是金融服务、物流集成、产业协同、智力支持成为供应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六是由传统的硬件为主导的供应链,升级成为以软件为主导包括技术、管理、网络等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融合网状供应链。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可充分利用各类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区等重塑新产业供应链体系。
这些变化,在智能产业、数字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等产业都有大量表现。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产,由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正由传统型汽车制造转向以软件为主导、软硬件解耦的新型汽车制造,其供应链的核心要素,也由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转变为以动力电池、电驱动以及操作系统、智能控制、自动导航、定位、图像识别、VR体验等各种智能网联软件为主。这就要求各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谋划国土空间开发、要素配置、政策设计、园区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新质生产力聚集与成长的特点,不断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为产业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总之,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全面升级,是对传统经济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它既需要我们勇于突破旧思维的局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更新,更需要我们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同时,推动一系列体制、机制、管理的改革及应用场景创新,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与潜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拓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