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社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更新时间:2024-09 来源:网友投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根本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一方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实现。另一方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新作为。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中的作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作为发展红线和核心目标,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体会。

一、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以发展促就业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经济衍生出许多新的就业增长点,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以科教优势因地制宜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只有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探索出适应本地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作为科教大市,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力,是促进技术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途径。二是以政策支持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三项改革”落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举措,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有力支撑科研人员创办领办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下一步,应立足自身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三项改革”的适用范围,加强科技、产业、人才、金融等配套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倾斜力度,提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协作水平,助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涌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围绕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积极开拓就业新方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有助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激发劳动者的创新潜能,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将创造更多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的知识型、技术型高质量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此处隐藏1776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效能。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十三五”以来,**重点布局航空工业、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等产业方向,构建国家级产业集群。近3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9倍和1.6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光伏电池、超导、特高压输电、新型显示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实践证明,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能有效推动有限资源集聚,降低集群内部企业成本,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展。产业生态由生产要素、企业组织、政策措施等组成,以各种要素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作用为核心,是促进各种要素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产业引导政策协调性系统性创新性,提升产业生态培育和治理能力,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布局融通发展,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在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平台和主体与企业协同互动,提升产业规模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有力支持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三是推动“四链”融合,拓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便捷化流动,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推动产业方向不断特色化专业化,产业赛道不断裂变细分,从而创造大量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拓展新的就业增长点,规模化提升产业就业容量。

三、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提升就业质量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高素质技能工人等多层次人才体系支持。**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是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构建人才“供应链”和“蓄水池”。注重“通用技能”培养,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以适应未来职业结构和工作岗位的需求,使劳动者更便于在不同地域、职业和行业之间进行转换。二是加强产教融合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新质生产力人才支撑体系,需要打破过去单一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政策上加强对产教融合工作的引领和指导,打通企业与高校间的沟通渠道。鼓励企业与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引导,推进高校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动态发展。高校通过技术转移、项目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使人才培养真正做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学校、企业、导师、学生等多主体齐头并进、合作共赢。三是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激发劳动者创新活力。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需要突破过去“选、聘、留”的简单服务功能,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方向,打造人力资本数据信息、知识技能和专业服务的市场化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企业间的劳动力良性流通合作互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劳动者个人发展出发,构建包含职业指导、企业招聘、灵活用工、职业培训、薪酬增值、人寿保险、劳动权益保障、退休服务等全周期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激发劳动者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