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季度市政府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2024-09 来源:网友投稿

(一)经济运行持续企稳回升。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健向好。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15.4亿元,同比增长4.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3.7亿元,同比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2801.0亿元,同比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6.7亿元,同比增长2.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为11786.0亿元和12724.8亿元,分别增长6.4%和1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1935元和20054元,同比分别增长4.5%和6.0%。二是产业发展面不断扩大。12个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持续凸显,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9.8%和55.4%,同比分别提升0.9和1.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造船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2.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2家、总数达2738家,制造业百亿企业达43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二)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充沛。一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坚持“项目为王”,深入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举办集中签约开工开业仪式16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0个,总投资超1万亿元。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和境外招商。二是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保和“三张清单一张表”制度,健全重大项目评估论证和要素保障机制,推动华友锂电、蜂巢能源、大众汽车(中国)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江淮汽车二期、晶澳科技30GW光伏、蔚来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中航锂电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三)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一是“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高质量完成国务院39项和省政府126项改革举措年度任务。推出“一业一证”改革行业案例,“一码集成”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内。推行以电子保函代替现金缴纳涉企保证金,累计为企业释放资金近70亿元。二是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全面完成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创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重组,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深化与江浙沪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新引进各类人才5.2万人。三是对外开放有序拓展。深度参与构建亚太区域完整供应链体系,全市进口总额增长5.9%,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83.6%。支持企业开拓RCEP及“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达15.9亿美元、同比增长59.1%。

(四)城乡品质稳步提升。城市面貌不断出新。聚焦打造“水韵江淮、活力新城”,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53个,惠及居民6万余户。新建街头游园3个、口袋公园37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7%。新建燃气管道162公里,维修改造雨污管网509公里。长江大道北延、裕溪闸扩容等工程顺利推进,芜马高铁实现联动通车。完成G347、G342、H331等16条市政道路大中修及升级改造,新建改建城市公厕47座。乡村振兴特色彰显。全市“三农”工作成效显著,预计全年粮食产量达169.2万吨,同比增长7.3%;全市林长制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柘皋镇、南陵县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新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2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力实施,创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42个;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66万元的行政村比例达60%。

---此处隐藏2801字,下载后查看---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坚定不移转型升级,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将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确保经济指标达到预期,力争全年GDP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加强经济监测和分析,关注并改善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的不足。确保项目建设、消费恢复和市场主体培育等工作的实施,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国家鼓励超前投资的机遇,发挥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推进“十四五”规划和“一圈一带一群”行动计划中的重大项目。完善重大项目服务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和服务体系,提高项目建设的速度、效率和质量。

(二)全力以赴项目攻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投资稳定增长,新开工重点项目不少于200个,其中100亿以上项目至少3个。提升产业集群能级,强化实体经济,实施产业链行动计划,提升产业链韧性。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完善规划,培育龙头企业。加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

(三)多措并举强化保障,全力稳定社会发展大局。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以上,开展技能培训6000人次以上,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根治欠薪,优化就业结构和环境,提高就业质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加快学校建设,提升教育经费保障,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强化师德建设,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集团化办学,依法治教,巩固“双减”成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深化健康芜湖建设,提升医疗资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共建健康科学院,推进学科专科建设,复审国家卫生城市,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强人口战略研究,实施中医药发展工程,发展康养产业,调整生育政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四)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大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建设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开发“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深化“跨省通办”和“一网通办”,加快数字政务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和应用协同。持续优化“最多跑一次”和“不见面审批”,提升实体办事大厅功能,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打造极简审批品牌,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水电气热报装服务效率,开展“互联网+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完善跨部门监管制度,优化“互联网+监管”平台,推进跨部门监管执法协作,强化信用监管,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改革试点,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