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更新时间:2024-09 来源:网友投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总书记始终牵挂的一件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一、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在世界上少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突出抓好这件关乎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协调发展,强调的是追求发展布局、发展关系、发展空间、发展要素、发展进程的协调性,防止和遏制孤立发展、片面发展、畸形发展、隐患发展。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正是基于此,新时代更加强调协调发展,党中央为此作出了更加长远、更为系统的战略部署,旨在增强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下功夫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2023年4月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远目标,客观来看目前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问题仍然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仍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进而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以说,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经济发展上,既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齐步走”,也不能完全放任各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发挥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此处隐藏3023字,下载后查看---

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既要立足局部和当前,更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分类施策,坚持创新引领,坚持久久为功,多措并举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全国“一盘棋”跳出区域看区域。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实现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的提升。坚持统筹兼顾,更好发挥各地区积极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区域战略对接衔接,推动区域协同、握指成拳,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效推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坚持系统谋划,以整体思维看待和分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形势,切实提升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避免出现无序竞争、零和博弈等情况。坚持整体推进,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性水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推动各区域更好融入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坚持分类施策,培育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长带。总书记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协调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齐头并进、平均主义。基于不同区域的特色优势,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培育更多增长极、增长带,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对于区域布局而言,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对于不同区域而言,要立足自身定位,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协同发展紧扣“协同创新”、“产业协作”,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长三角聚焦“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的“五大任务”;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拓展软硬联通,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对于不同主体功能区而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面对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配置,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在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优化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使用,确保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森林、草原、湿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鼓励生态保护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游合作发展,开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财政体制,合理确定中央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重,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建立挂钩机制。

坚持久久为功,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空间、积蓄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然有一个从不充分到充分、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因此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挖掘潜力、增强后劲。永葆为民初心,更注重机会公平,更突出资源配置均衡,让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