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长期以来,**积淀了深厚的科技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科技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少年,努力引导每一位学生在孩提时代种下科学的种子。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与教育部工作要求,**结合现实基础,遵循科学教育规律,出台《**市“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办法》,制定区域科学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创造性建立“4321”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全市科学教育高品质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顶层设计,搭建科学教育发展新框架

(一)完善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的原则,由市教育局联合市科技局、市科协、市财政局等多个部门,成立“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领导小组,下设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有效统筹全市科学教育、竞赛活动、基地建设、师资引进等工作。各部门联合行动,积极为科学教育发展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如为专门人才成为科学教师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学校对参与学科竞赛、科创活动的教师在绩效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倾斜等;市级财政设立科学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引导各地同时进行配套投入,为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健全工作体系。立足“大科学”理念,全面创设课堂课后、校内校外、虚拟现实等多元育人场景,建立科学教育“4321”工作体系。具体是指:通过实施科学名师培育、创新实验升级、社会协同共育、拔尖人才培养“4”项重点行动,建立科学教育大中小、家校社、线上线下“3”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机制,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大幅度提升与拔尖创新人才精准发现和高效培养的“2”大目标,最终建成“1”个机制创新、内涵丰富、场景灵活、领域宽泛的**“院士之乡”科学教育品牌。

---此处隐藏5574字,下载后查看---

三、做好未来规划,引领科学教育发展新风向

(一)聚焦人才培养深度,创新“大中小一体化”培养方式。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重点打造12个科技特色高中并向下辐射,以学科特色为引领,强化小—初—高科学特色学校学科衔接,对拔尖创新学生设置升学绿色通道,允许提前进入上级学校学习,形成“金字塔”型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体系。建设**科技高级中学,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力量,构建科技特色课程体系,探索未来学习新形态,并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工程学院、镇海中学合作,共同探索大学与中学有效衔接的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二)聚焦资源整合黏度,创新“家校社一体化”学习路径。进一步出台管理办法,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主动引领对接中小学科学教育,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建设一批区域科创中心、校外实践基地,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同时,摸清全市科普教育基地、科学教育场馆底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学生免费开展学习,进行科学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全市科普基地课程图谱,将校外科学探究活动及基地课程学习积分直接记入档案,应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学校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观的学生评价依据。

(三)聚焦受众覆盖广度,创新“教科研一体化”应用模式。优化学生实验考评应用,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现代创新型实验室,实现科学实验项目即学即考即评全流程智能化,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并借助AI分析有力推动课堂实验教学改进。优化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教学应用,推动科技场馆与偏远乡村学校开展馆校合作,完善智能教学设施设备和远程科学教育资源平台,通过现代技术交互打破传统科普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科普教学体验。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