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群众溺水情况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一、预防群众溺水工作背景

(一)工作依据。《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一年有明显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大提升”的总体思路,要求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提升、优化赋能”三个阶段的综合治理,打造高技术人才的高品质生态居住区,实现核心区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新地标。防溺水工作事关家庭幸福、事关社会稳定,与群众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开展防溺水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的实际行动。

(二)工作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逐渐提高,亲水休闲玩耍、戏水游泳等人群越来越多,沿江水域安全风险随之增加,导致溺水、溺亡风险事件时有发生。2022年,X江水域共发生溺水事故24起、溺亡3人,2023年,发生溺水事故1起、溺亡1人。

(三)基本情况。两江四岸总面积X平方公里,其中,X江流经X沿岸线长约16.5公里,总面积18.57平方公里,涉及大竹林、康美、礼嘉3个街道,沿线有街道消防站、交管中心、港航救援中心、水上派出所等X家行政部门,亲水公园、亲水步道公园X个,企业X家,水上船舶X家,楼群居民约X万,最高水位能达到X米。群众溺水事件发生区域集中在X、X、X、X等群众经常休闲玩耍、游泳戏水的公园和江畔。

(四)重点时段。群众溺水事件多发生于7、8月暑假期间,此时气温升高且正值汛期,水位变化不稳定。特别是下午5点到9点期间,此时天色昏暗、江水涨潮,游玩群众容易失足溺水。从溺水群众情况来看,年龄段主要为17-25岁,他们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此处隐藏3528字,下载后查看---

(三)创新防溺水手段措施。立足人员、时段、水域“三个重点”,持续夯实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将防溺水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抓出实效。系统梳理近年来发生的溺水事件,仔细研判分析溺水事件易发部位、多发时段,组织文旅、综治、消防、应急、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深入重点水域、涉水游乐项目等重点部位,定期开展拉网式风险排查整治行动,全力消除安全隐患、封堵隐患漏洞。结合汛期巡堤查险工作,动员组织应急救援站队员、党员干部、基干民兵、专业应急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组成联防巡查队伍,加强辖区水域监管和巡逻巡查,发现危险涉水行为及时劝离。依托“河长制”工作机制,协调推动水域管理单位落实责任,定期开展巡河巡查,劝阻下河游泳、玩耍、钓鱼、捕鱼等行为,全面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等活动。

(四)数字化赋能监管救援。X水域众多且分散,水情复杂,防溺水工作形势严峻。为了提升防溺水监管力度,进一步织密织牢防溺水安全防护网,必须在加强人员巡查、提升宣传教育等“人防”基础上,将“技防”引入防溺水工作,通过搭建防溺水智慧监管平台,对全区重点水域进行全天候监控,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的立体安全保障体系。依托线上卫星地图和收集的数据,对区内涉水隐患点进行精确标注,同时把涉水隐患点危险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采用分级标注防护,每个涉水隐患点设置1名以上的安全责任人,并根据涉水隐患点危险程度的不同,在隐患点水域外围设置15—25米宽的电子围栏,以电子手表为主要设备,依托穿戴设备高精度定位,实现群众定位进入电子围栏范围且满足特定条件即触发警告。除此之外,可在部分涉水高危点位部署视频监控和扩音设备作为补充,进行入侵检测,一旦有人员越界进入危险区域,就可以触发系统报警,同时通过扩音设备进行喊话驱离。

(五)强化全方位宣传引导。防溺水安全教育是预防群众溺水事故的首要屏障,必须从思想上认识造成溺水事故的行为,从源头上解决溺水危害。因此,要积极推动防溺水教育普及与宣传,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融合宣传的优势,创新科普形式,提高应用宣传图册、公益课程、知识竞猜等多种形式,加大防溺水知识宣传力度。要定期进入涉水区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增强群众防溺水安全意识,并向群众高密度推送防溺水提示短信、AAA,扩大防溺水知晓率,积极会同街道、社区通过设置警示标志、电子大屏滚动播放宣传片、张贴海报等方式加强临水区域的现场警示宣传。特别要将防溺水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课程计划,做到“四落实”,即落实计划、落实教材、落实课时、落实师资,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要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和警示教育,坚持放学前定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熟知背诵和严格遵守防溺水知识。全区中小学校要通过讲座、视频、板报等方式提升学生对水性的认知,使学生识别不熟悉或不明水域、无安全设施水域等的复杂性、危险性。编制学校防溺水应急演练脚本,科学设计风险防控、应急救援等演练环节,重点设计学生发现同学私自下水游泳时,如何劝阻并向附近成年人寻求帮助以及现场呼救、不得拉手施救等场景。

(六)更新现代化救援器材。“一杆一圈一绳”是溺水救援的重要设备。一杆是救生竿,一般指竹竿或木杆;一绳一圈,是用绳子固定救生圈,可用抛投的方式递给被困人员,用牵引的方式将被困人员拖拉上岸。要在辖区重点水域安插防溺水竹竿、救生圈、救生绳、救生衣等应急救援设备,确保遇到紧急情况,施救人员能够借助救生器材迅速实施救助,有效预防溺亡事故发生,同时最大程度保障施救人员自身安全。

(七)加大游泳池社会供给。目前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地方缺乏正规游泳池,群众失去学习游泳技能的场所,要加大对学校、健身馆在游泳方面的场地、师资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建设提供更多适合群众的游泳场地。同时,各中小学校要开设防溺水教育专题课程,开展游泳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游泳技能、自救能力和辨别游泳场所是否安全的能力,并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游泳教练、水域巡查员、安全救护员等群体的应急救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