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马克思主义最鲜明品格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承继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形成的思想结晶,闪耀着真理光芒,充满着历史智慧,饱含着文化底蕴,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与发展,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总书记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就是相融通的。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朱熹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提出,“中国GCD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从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等层面,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和时代升华。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处隐藏2990字,下载后查看---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之一,要求“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内在动力、价值目标等问题,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收入分配等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书记强调,“中国GCD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些重要论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总书记指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只有推进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提升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共同推动现代化惠及全体人民。
总书记经济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价值立场、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