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科技局加快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先后出台了《X区加速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的若干政策举措》、《X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行动方案(2023—2025年)》、《X区加快推进赋权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不断激发创新动能,凝聚创新合力,全面深化与高校院所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推动校地企融合发展,X大学科技园、X大学科技园入选省级大学科技园;新增孵化器在孵企业20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300家,科创孵化载体工作首获市政府督查激励表彰;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4家企业获评2023年X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被授予“X市企业科技创新先锋”表彰;成立X大学国家技术转移X分中心,X、X相关技术入选“X市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典型案例”;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区。
二、主要工作
1、创新主体培育量质齐升。全区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47家;充分发挥X英才计划的支撑引导作用,自2021年以来,成功引进72个区级科技人才项目,28个市级科技人才项目,获得政策扶持资金0.856亿元;成功吸引6名国内外院士等在X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同时,提高高校院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与驻区高校院所共建7个实验室、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技术服务平台。
2、成果转移转化载体不断拓展。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二次开发,实现政产学研经高度融合发展;13家新研机构均与高校合作,孵化引进企业195家,累计在职人员655人,其中科研及管理人员约485人,包含硕士以上194人,相关营收达71亿元,连续三年绩效评价获奖率全市第一。构建多层次科创孵化载体,累计建设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孵化载体57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30个、市级18个,与X共X创新湾区,已获评省级大学科技园认定,与X共建X数字经济创新湾、微电子学院、硅巷实验室,基本形成“一园一巷两湾区”的产城发展格局。
---此处隐藏2715字,下载后查看---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区情实际,从机制建设、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平台服务等多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和效率。
1、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推动校地成果互融。一是强化校地合作联动机制。深入推动校地双向派驻交流机制,定期举办政府进高校政策宣讲活动,组织各职能部门进高校送“服务包”,重点讲解就业创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与服务等相关政策;紧盯区政府与X大学科技园、X数字经济创新湾等共建协议的推进,充分挖掘X、X、X等区外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意向。二是鼓励高校成果就地转化。围绕软件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物联网等区内重点发展产业,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政策,鼓励“先确权、后转化”的科技成果优先在我区落地,根据赋权成果转化质效情况给予奖励,引导驻区高校的科研专家、团队利用职务科技成果在我区创建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三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智囊团效应。强化与辖区内院士、高校院所、国防科工单位、重大创新平台常态化对接服务,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和博士、硕士工作站。充分发挥智囊团优势,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教授参与地方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调查研究,形成质量高、效果好、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强化企业应用需求牵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是鼓励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人才联合体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有效对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二是促进新研机构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平台”、“红娘”、和“孵化器”作用,带动盘活区内外的创新资源。在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上市企业等高质量企业充分挖掘技术需求、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凝练科研课题。推进企业在技术攻关、拓宽发展空间、产品提档升级、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三是推进应用场景创新与示范建设。结合X实际,在医疗、教育、文旅、低空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新场景,加大数据开发开放力度,鼓励国有企业探索组建应用场景促进中心和专业化经营公司。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定期发布应用示范推荐目录,支持政府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使用创新产品和服务。
3、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对接,完善引才聚才机制。一是持续发挥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纽带”作用。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要主动摸排创新资源,经常性组织对接活动,保持对外联系的活跃度,发挥海外“桥头堡”的功能。充分挖掘前期赴香港日本、法国经贸招商线索、资源,积极主动对接,不断拓展新渠道,构建国际合作新网络。二是拓宽海外成果市场转化渠道。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合作和项目落地,开展成果项目对接,促成科技项目的签约;适时引入国外高校院所在区内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在资源对接上,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定期组织科技企业座谈交流,加强信息互动,鼓励开展国际化合作并给与奖励;在政策宣传上,要在海外持续营造“X”的氛围,吸引聚集创新资源。三是完善海外人才资源对接机制。充分宣传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项目申报优势,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团队集聚X,依托已引进院士、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影响力团队力量,到企事业单位兼职、咨询、讲学、研发,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精准引入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
4、构建市场化中介服务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一是引进培育技术转移专业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可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跨界创新和合作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匹配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提高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创新动能。二是架通技术转移转化桥梁。激活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X工作站,发挥“X大学、X工程学院X区技术转移分中心”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进场交易,促进技术交易规范化、透明化。引入金融投资参与评价,增加评价结果的市场认可度。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6月初,联合市科技局、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南大成功举办“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2024年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20家企业参加并获得初级经理人证,取得很好的成效。后期将继续举办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通过系统化培养,缓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专业培训和实操训练,提高技术经理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升整体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