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更新时间:2025-01 来源:网友投稿

配强力量,树牢引领旗帜。一是“靶向匹配”精准选。用活用好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分级预警”机制,综合考虑村“两委”班子和帮扶力量年龄、专业、经历等因素,着眼“人村相适、人岗匹配”,明确“五个过硬”选派要求,把最能打的选出来、最愿干的派下去,累计优化调整驻村帮扶队伍37人(次),科级干部同比比例提高4%、达15.9%,驻村力量全面提质。二是“多措并举”细化育。通过集中训、“导师帮”等方式,积极办好思想政治、帮扶政策、驻村业务“三大课堂”,举办电商主播等专题提能班3期、培训800人(次);一人一册印发“政策明白手册”等245份;甄选德磬“老支书”“老乡镇”与新任的37名驻村干部“一对一”建立“传帮带”关系,联动做好思想引导、政策指导、技能培训等,帮助驻村干部从“门外汉”变“内行人”。三是“双向奔赴”相互融。建立帮扶单位、乡镇(街道)、村联建共建机制,通过联合党日、集中过政治生日等,开展双向参与共建活动,引导干部深化认识、摆正位置、理顺职责,做到工作不缺位、善补位、不越位,不断增进双向了解、打破情感隔阂,推动驻村干部熟悉乡村、融入乡村、爱上乡村,由“外来人”变“村里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接纳帮扶,由“旁观者”变“参与者”。

严管厚爱,强化责任担当。一是构建“五方共管”机制。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责十条”“帮扶十条”,压紧压实主管部门、帮扶单位、乡镇(街道)、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五方”责任,细化履职不力问责“二十七条”情形,健全驻村干部“9项规定动作”“月汇报”工作机制,确保考核督查到位、后勤保障到位、工作支持到位、履职尽责到位。二是完善“三方共评”考核。聚焦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分别设置工作纪律、帮扶实效等6类关键性考核指标、责任清单,确保考有所指;建立主管部门、镇村党委、帮扶群众各三分之一评价权重“三个1/3”共评机制,通过实地看、入户访、电话评等方式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县级督查、一线问效,多途径考准履职实绩。三是营造“多维激励”场景。牢固树立“优者奖、劣者汰”用人导向,结合督导情况,依托“XX先锋”等平台开设“驻村那些事”等专栏2个,深入一线挖掘驻村先锋事迹、个人,点对点约稿、合作摄制先进个人、特色工作宣传报道16期35人(次),推荐获省市表扬优秀驻村干部12名,让“优者奖”激起“以先促优”千重浪。

---此处隐藏871字,下载后查看---

聚焦重点,写好“帮扶文章”。一是筑牢返贫致贫“防护网”。创新实施“三闭环九确保”工作机制,通过网格化监测预警、立体化核实、全程化评估退出,构建动态监测、精准帮扶、监督管理工作闭环。今年以来,联合网格员、镇村干部等3000余人,通过入户走访、村组研判等方式,对全县所有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实际需求等进行全覆盖摸排,“一户一策”落实低保、公益岗位等帮扶措施,成功消除返贫致贫风险265户,用心守住防返贫底线。二是拓宽助农增收“致富路”。紧紧围绕“两个高于”“三个清零”工作要求,用好“双靠近三融合”等经验做法和“中省财政扶持”等资源,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探索建立“五统五供三保一收”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去年推动86个帮扶村集体经济增收达654.9万元、村均7.6万元,同比增长48.3%;培育“巴山红”等区域品牌4个,联动开发托管服务等就业岗位2万余个,逐步形成产业带动、项目赋能、就业支撑“三驾马车”持续稳定增收格局。三是搭建关心关爱“连心桥”。实施“走地头、坐炕头、帮一手”暖微计划,针对脱贫户、监测户等特殊群体,不断扩展困难慰问、应急服务等帮扶覆盖面,联合全县294家社会组织常态开展儿童关爱走心行、“益暖夕阳”等八类行动,积极构建一老一小、平急转换关爱服务新模式。今年以来,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300余场(次),夏粮抢收、晾晒帮扶1万余户,相关工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4家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创新驱动,激活内生动力。一是“科技赋能”添助力。积极引入农业科技前沿成果,在帮扶村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借助传感器、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对土壤墒情、农作物生长态势进行精准监测,实现农业生产从“凭经验”向“靠数据”转变。组织农技专家与驻村干部结对,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智能灌溉、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实操培训,累计举办培训场次50余次,培训农户超2000人次,让新技术在乡村沃土扎根,催生农业发展新效能,为帮扶产业筑牢科技根基。二是“文创融合”焕新颜。深挖乡村本土文化底蕴,如古老传说、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结合帮扶工作打造特色文创产品与文旅线路。引导驻村队伍协同村“两委”,盘活闲置古宅、旧仓库,改建成民俗博物馆、手工艺品作坊,吸引游客体验乡村文化魅力。以文创为纽带,拓展乡村增收渠道,去年文创相关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同时吸引返乡创业青年30余人,为乡村注入新鲜活力,重塑乡村发展生态。三是“数字转型”拓市场。着力推动帮扶村农产品营销数字化进程,搭建线上农产品展销平台,借助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短视频推广等形式,打破地域局限,将深山优质特产推向全国。培养“数字新农人”,即懂农业又精网络营销的本土人才,为农产品代言,拓宽销路。今年以来,线上平台农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同比增长120%,“数字翅膀”助力乡村产业腾飞,夯实帮扶成果可持续性基础。

协同联动,汇聚磅礴合力。一是“跨域协作”聚资源。主动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科研院校等建立帮扶协作联盟,签订合作协议,聚焦产业互补、人才交流、技术共享等领域深度合作。定期选派驻村干部与村“两委”成员赴外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引入优质项目,去年以来成功对接农业深加工、生态旅游等项目12个,吸引外部投资5000余万元,借外力补短板、强弱项,助推帮扶村跨越发展。二是“部门协同”强保障。强化农业农村、卫健、教育、金融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围绕乡村振兴帮扶需求,一站式解决难题。卫健部门定期组织医疗团队下乡义诊、送医送药,筑牢村民健康防线;教育部门开展支教、送教下乡与乡村教师培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金融部门量身定制惠农信贷产品,为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今年已发放低息贷款超3000万元,多部门协同作战,编织乡村振兴坚实保障网。三是“干群携手”筑根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帮扶工作积极性,建立村民自治帮扶小组,参与监测帮扶、产业项目实施监督等工作,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开展“帮扶之星”“勤劳致富户”评选表彰活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与参与热情,形成干群一心、众志成城的帮扶氛围,让帮扶举措落地生根,在乡村大地结出累累硕果,持续书写乡村振兴辉煌篇章。

绿色引领,打造生态样板。一是“生态治理”优环境。驻村干部带头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行垃圾分类、污水集中处理、河塘沟渠清淤等工作,建立生态管护“红黑榜”,激励村民养成环保好习惯。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对废弃矿山、荒地进行复绿整治,累计复绿面积达5000余亩,重塑乡村绿水青山,打造宜居宜业乡村风貌,为乡村生态经济奠基。二是“绿色产业”促转型。立足乡村生态优势,引导帮扶村淘汰落后高污染产能,转型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例如,推广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实现发电与农业种植双赢;种植林下中药材、食用菌,拓宽增收渠道。绿色产业占比逐年攀升,去年达帮扶村产业总量40%,既护生态又富口袋,探索出可持续帮扶新路径。三是“生态文旅”增效益。依托乡村优美自然风光与生态底蕴,开发徒步游、乡村民宿、生态采摘等生态旅游项目,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康养”四季旅游品牌。举办生态文化节、民俗体验周等活动,聚人气、促消费,去年生态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就业超1000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绘就乡村帮扶生态画卷。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