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持法治之尺,校准工作规范尺度。一是法规研习强意识。组织开展各类法治专题学习活动达20余次,深入学习宪法、党内法规以及与政研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系统学习,全室人员对法治的尊崇感和敬畏心显著增强,依法履职的自觉性大幅提升。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已逐渐成为工作常态,为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二是制度完善筑根基。全面梳理和修订市委政研室内控管理制度,新增法治工作专项制度8项,完善既有制度15项。从调研工作的法治程序规范,到文件起草、审核、印发的合法性审查流程,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这些制度不仅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更强化了法治在工作流程中的核心地位,有效防范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确保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流程优化提效能。对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了深度优化,依据法治要求重新设计了6个关键环节的工作步骤。例如,在重大政策文件起草前,增加了法律依据前置审查环节,确保政策导向符合法治精神;在文件审核环节,建立了法律专家与业务骨干双重审核机制,有效提高了文件的合法性和准确性。通过流程优化,工作效率提升了25%,法治保障下的工作质量得到显著增强。
(二)聚法治之力,助力政策科学决策。一是调研先行明法向。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治专题调研15次。在调研过程中,注重收集各领域的法律政策现状及实施效果,为市委决策提供精准的法治动态信息。如在经济结构调整调研中,详细梳理了相关产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扶持情况,为制定符合法治原则且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确保政策在法治框架内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是论证严谨保合法。针对市委重大政策文件草案,组织法律专家、相关部门进行合法性论证会10次。对政策中的每一项条款进行细致的法律剖析,累计提出修改意见80余条。在民生保障政策论证中,对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条款进行了反复研讨,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了优化完善,确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引发法律争议,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民意吸纳增公信。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政策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共收到涉及法治层面的有效反馈300余条。在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征求意见时,针对土地征收、规划许可等法律敏感问题,充分倾听群众声音,将合理的法治诉求融入政策内容。这不仅增强了政策的民意基础,更提升了政策在法治层面的公信力,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三)扬法治之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一是宣传多元扩影响。线上利用市委政研室官方网站、AAA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法治专题文章、政策解读120余篇,阅读总量突破10万人次。线下积极组织法治宣传进基层活动8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5000余份,直接覆盖群众30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有效扩大了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法治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二是教育深入提素养。举办内部法治培训讲座6场,邀请知名法学专家授课,内容涵盖宪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个领域。同时,开展内部法治知识测试3次,以考促学,激发干部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通过系统深入的教育活动,全室干部的法治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在工作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文化浸润润无声。在市委政研室办公区域精心打造法治文化长廊,展示法治历史、法治名言警句以及本室法治建设成果等内容。设置法治文化宣传栏5处,定期更新法治案例分析、法治热点解读等内容。通过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干部在日常工作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将法治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
---此处隐藏4456字,下载后查看---
三、2025年工作谋划
2024年,市委政研室在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在2025年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努力提升法治工作水平,为全市法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固法治根本,强化思想与制度建设。一是思维重塑铸魂。开展法治思维强化专题活动,组织不少于15次的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邀请法学权威专家进行深度解读和案例分析,引导干部深刻领悟法治精髓,促使法治思维真正成为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建立法治思维考核指标体系,将其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占比不低于20%,通过考核倒逼干部提升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确保在各项工作中优先遵循法治原则。二是制度精修强基。对现有法治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评估,依据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修订完善制度不少于10项。重点优化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方式和监督流程,建立监督结果公示制度,增强监督透明度。同时,完善制度执行的奖惩机制,对严格执行制度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问责,确保制度执行刚性。针对制度衔接问题,建立跨部门制度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完善制度衔接机制,确保在跨部门工作中制度运行顺畅。三是流程再造增效。重新审视和优化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核心业务流程,以法治要求为导向,精简不必要的环节,强化关键环节的法治控制。例如,在政策文件起草环节,建立法律前置审核清单制度,明确必须审核的法律要点,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通过流程再造,预计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法治风险降低20%以上,使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高效运行。
(二)优法治服务,提升决策与研究水平。一是决策智囊升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主动开展前瞻性法治调研不少于12次,深入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变化趋势,为市委决策提供及时、精准的法治建议。建立法治决策咨询专家库,扩充专家数量至50人以上,涵盖法学各领域专家学者和实务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在重大决策前,充分征求专家意见,专家参与决策咨询次数不少于20次,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加强对决策实施过程的法治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决策实施中的法律问题,形成决策法治闭环管理。二是研究深度拓展。加大法治研究力度,与法治研究联盟成员单位合作开展不少于6项重大法治课题研究,聚焦城市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法治瓶颈问题,深入剖析根源,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建立法治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将优秀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建议或制度规范,推动法治研究成果服务于实际工作。定期举办法治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参加,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和推广应用。三是民意桥梁筑牢。进一步拓宽法治民意收集渠道,除传统征求意见方式外,利用大数据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手段,及时捕捉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的意见建议。建立民意反馈处理台账,对收集到的法治民意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跟踪处理结果。每年至少开展2次民意处理情况回头看活动,确保民意得到有效回应,不断增强政策法规的民意基础和法治公信力。
(三)强法治保障,打造队伍与文化环境。一是人才培优工程。制定法治人才专项引进计划,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不少于5名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法治人才,充实法治工作队伍。建立内部法治人才培养梯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不少于10次的分类培训活动,包括法律实务操作培训、法治理论提升培训等。鼓励干部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专业考试,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干部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提升干部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二是协作联动机制。完善市委政研室内部科室间的法治协作机制,建立科室法治工作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法治工作协调会议,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加强与外部法律专业机构的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每年共同开展不少于5次的法治实践活动,如联合法律宣传、联合法律风险评估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法治建设强大合力。三是文化培育行动。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在办公区域新增法治文化展示区3处,展示最新法治成果、法治人物事迹等内容。开展法治文化主题活动,如法治文化征文比赛、法治文艺表演等,每年不少于3次,激发干部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文化熏陶,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为法治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