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是一种既具备金融功能又具备环境保护意义的金融活动,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碳资产能够有效连接金融和实体两端共同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然而碳资产在银行信贷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以碳资产作为切入点,根据国内碳市场发展情况,探索碳资产在银行信贷领域内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客户画像雏形以指导绿色金融业务实践,切实以金融力量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战略。碳资产作为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资产,其价值和重要性逐渐凸显。在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CEA)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机制下,碳排放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力量,对于碳资产的管理和投资也在逐步加强。然而,碳资产在银行信贷领域内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评估和管理碳资产的风险,如何将碳资产纳入银行信贷决策中,以及如何通过创新信贷产品、风险管理工具和投资策略来促进碳资产在银行信贷领域内的应用,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碳资产与碳市场现状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碳资产白皮书》[1]中将碳资产界定为以碳排放权益为核心的所有资产,既包括碳配额、碳信用及其衍生品也包括通过节能减排、固碳增汇等活动减少的碳排放量。目前我国企业的碳资产主要集中在碳排放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两种。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正式启动[2],截至2023年7月5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2.39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09.5亿元,平均单价约为45.8元/吨[3]。截至2023年2月中国已经先后建立包括重庆、湖北、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四川、福建9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未来,随着碳市场规模的扩大,对碳资产种类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扩容,除发电行业外,建材、有色、钢铁、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也将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更多的碳排放权需求将会释放,对CCER的需求量也将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与配额相比具有多种优势,便于落地碳金融产品,且是碳金融产品的重要阵地。2023年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
(试行)》,标志着暂停6年的CCER市场正式重启。
---此处隐藏4319字,下载后查看---
第二,银行可以与上述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合作打造碳资产供应链平台,通过搭建平台,银行可以更好地管理风险和收益。通过对碳足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银行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资产质量,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信贷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同时,碳资产供应链平台也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和趋势预测,帮助银行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和业务风险。传统高碳行业如钢铁冶炼、化石能源、火电等,可通过应用碳捕捉、碳储存等技术,购买碳排放指标,以及开展绿色电能等项目实现其自身的碳中和,银行可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上增加绿色项目投资。这不仅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可以为银行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收益来源。
碳资产供应链平台的搭建可以促进银行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参与碳资产供应链平台的建设和运营,银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链供应链的运作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此平台拓展获客渠道,促进实现批量获客,降低获客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综上,银行通过与绿色核心企业合作,充分发挥专业碳资产管理作用,促进工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四、总结
碳资产作为一种新兴的资产类型,为银行提供了新的业务机会。商业银行既可以创新自身业务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又可以丰富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并获取最大的投资和业务增长机会。首先,研究碳资产可以降低信贷风险,优化信贷结构。通过碳资产更加准确地评估借款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根据不同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降低高碳排放企业的信贷风险。其次,将碳资产纳入银行信贷领域可以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环保、节能等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后,银行参与碳资产交易市场,可以进一步推动气候变化治理,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