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亮”系省委研究室主任康旭平,这是他在2015年《秘书工作》上发表的12篇谈文稿写作的文章,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作为正厅职,这位从镇江走出去的镇江人,正如他的笔名一样,已然看到了东方亮,而有着类似周遭且感同身受的我们,依然还在苦苦等待中苦苦坚守......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
---此处隐藏38247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手资料。如果把文稿比作禾苗,那么资料就如同土壤,第一手资料就是最有养分的土壤。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文稿的基础才能扎得深打得牢,观点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语言才能影响人打动人。然而,严格地说,很多时候我们占有的资料都是第二手、第三手甚至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加工处理过的。下面报上来的情况也好,部门提供的分析也好,每经过一道加工工序,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往往就会有一些衰减。而写稿子的人偏偏挤不出多少时间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凡是涉及省委的重要文稿,特别是一些不熟悉的领域,都要事先搞一些短平快的座谈,或者电话讨论、上门求教,听取专家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在平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哪怕坐下来跟亲戚、朋友、同学、邻居聊天,都是一种调查研究。一叶可以知秋。有意识地从微观层面了解一下基层的实际感受,可以提高我们对材料真伪的识别度,从一大堆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抓住最有价值的成分,从而写出具有分量的文稿。
第一重角色。从形式上看,写稿子是代人立言,“为他人作嫁衣裳”;但从本质上看,写好稿子必须有“我”的存在,有“我”的价值自觉。有一个“驴骑人”的故事,说的是爷孙俩买了一头驴往家走。爷爷看孙子小,就让孙子骑在驴上,走着走着,有人说孙子不懂得孝敬,孙子就让爷爷骑着驴走。一会儿又有人说爷爷不疼孙子,爷孙俩干脆都不骑了,牵着驴走。可又有人笑话他们有驴不骑,真是傻瓜,爷孙俩就都骑在驴上。可还是有人说,这两个人心真狠,存心想把驴累死。最后实在没辙了,爷孙俩把驴的四个蹄子绑起来抬着走了。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但写稿子的人看了或许会会心一笑。文稿从起草到定稿,要经过重重审阅把关,每一个把关的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果总是被别人的喜好牵着鼻子走,多半会落得个“驴骑人”的尴尬境地。只有一开始就进入“我”的状态,直接站在讲话者的角度进行材料的取舍分辨,进行文稿的构思立意和行文表达,才不会无所适从、一派茫然。当然,这个“我”,还不是完全的作为写手的“我”,而是站在领导立场上的“我”,是写作者对自身在文稿起草中的价值作用的觉醒。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稿者与用稿的领导之间,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动,包括观点上的互动、语言风格上的互动,而好的文稿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互动成果。回顾20多年的写稿生涯,我先后服务过不同层次的诸多领导,每一个阶段的服务历练,都让我在写稿子这档事上有了新的认识。有的领导对文字本身并不是特别看重,看重的是文稿的思想性;有的领导强调文稿的准确规范,必须字斟句酌;有的领导给写稿者很大的施展空间,但实际上的要求却更高……这些又恰好从不同的维度锤炼着我对文稿起草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这些不同取向的要求汇集起来,也强化了自己对文稿写作内在规律的探寻和把握,特别是注重从整体上追求文稿的思想性、准确性和创造性。所以,如果说自己在文稿写作上有所进益,对先后服务过的领导,我是一直心存感恩的。
文章来源:《秘书工作》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