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生态立市,完善绿色发展保障体系
绘好一张蓝图。**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立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完善工作统筹推进机制,制定学习贯彻******视察**重要指示要求和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意见、责任分工和督办通知,完善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督促落实,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好一套规划。进一步明确**市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路、目标要求、重点任务的总体布局,高标准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谋划提出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等5个方面战略定位和12个方面战略任务,论证推出245个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配套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规划》《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等9
个专项规划,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9”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与推动政策措施和项目落地有机结合。
织好一张法网。颁布实施市域生态立法《**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制定出台湿地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与《**市湿地保护条例》《**市海岸带保护条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构建起完备的地方性生态法规体系。成立环保审判法庭,发展完善环境资源审判“**模式”。推动执法部门常态化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设立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依法规范惩处破坏生态行为,实现立法、执法、司法的有机统筹。
二、坚持综合治理,筑牢绿色发展生态支撑
生态网格化“四级联动”。出台《关于全面建立森林湿地长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森林湿地长制体系,实现全域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和海岸线全覆盖。建立“生态警长制”以及“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护在村”四级联动生态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每片土地都有“生态警长”和具体管护人员负责管理,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生态综合治理格局。**市“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省第1位。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2.1%、市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达33.3%,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9
个国控河流断面全部实现提标,国控断面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指数为5.77,同比提升23.1%,居全省第1位;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
水生态环境“陆海统筹”。建立“河流—河口—海湾”联动联防机制,实施“五水统筹”“六水共治”,推动上下游、干支流综合治理,实施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入海河流“消劣行动”“净滩行动”,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滩、海岸线作为一个整体,有力促进了“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先后实施16个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项目,总投资10.6亿元,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连通水系241公里,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近两年生态补水超过3亿立方米,探索形成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达到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河陆滩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生物多样性“立体保护”。实施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贝类原种场保护恢复等项目,加强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作用,丰富平台功能,拓展平台应用,对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质量开展全方位分析研判,加强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扎实开展区域生物多
---此处隐藏2922字,下载后查看---
样性数据分析,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更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由海岸到内陆分布的盐地碱蓬、柽柳和芦苇等主要植被群落面积逐年稳步增长,呈正向演替。黄河口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黄(渤)海区域水生生物重要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三、坚持转型升级,迈出绿色发展坚定步伐
强化“双碳”目标引领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威联200万吨/年PX项目投产,向上整合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向下推进PTA、PET等产业链项目,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创新油地共建共享治理机制,与胜利油田合作共建区域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全国最大的百万吨级CCUS全链条示范基地。依托湿地、滩涂和盐碱地等黄河三角洲独有生态资源,开展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研究,初步完成挑河口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及黄河口盐沼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方案编制,积极推动开展生态碳
汇试点示范。“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超过20%。
扎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黄河三角洲典型自然资源“一张图”、重要自然资源分等定级表、生态产品产业分类目录3项基础成果,构建1套生态产品价值业务化核算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框架,打造黄河口公共生态产品等4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建立生态产品供给保障等5项保障机制。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首次将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保护区纳入奖补范围,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省级试点,发放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300万元;有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发放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2000万元;持续推进区域市场化水权交易试点,完成三笔水权交易共计2000万方。创新“绿色土地”出让机制,建立“土地出让+生态券”的土地使用价格形成机制,完成首宗278亩附带生态产品保护和修复条件的土地出让交易,形成了“**润松农业公司实施盐碱地生态修复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等一批典型案例,打造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全力打造陆海统筹型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规划国家公园范围和分区,将黄河口区域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口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
化,科学划定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35.23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3.71万公顷、海域面积21.52万公顷;划定核心保护区面积18.41万公顷、一般控制区面积16.82万公顷。高水平编制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综合科考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总体规划等技术成果,起草《**省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制定特许经营、社区共建等专项管理制度规定。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系统推进河口治理、湿地修复、生态水系构建、海洋生态修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程。2020年以来,组织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互花米草治理等9个生态修复项目,修复各类湿地15.9万亩,初步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建设鸟类栖息繁殖岛36个、鱼类栖息地10处、植物生态岛29个,保障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健康完整,大力推进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建设、深入开展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