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好“三步曲”,盘活存量资源
聚焦编制资源集约高效使用,以挖潜存量编制资源为突破口,在编制总量限额内打造再生编制资源空间。
第一步,推行满编运行。强化编制“执政资源”的政治属性,打破编制“部门所有”的固化思维,采取不改变单位编制基数、“所有权”的办法,全面推行“满编运行”机制。各单位人编绑定、人动变动,增人增编、减人减编。
第二步,收回闲置编制。推行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突破“使用权”固化藩篱,将部门单位现有空编全部收回,由县委编委集中统筹管理使用。同时,各单位因人员退休、调离、辞职出现的空编,第一时间收回,增加统筹调剂的空间。
第三步,建立周转编制池。将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精简收回的编制,与各部门单位的空编一并整合,根据行政层级、机构类型、系统领域,分门别类建立“周转池”,形成高效循环流动的“源头活水”。目前,已建立县直机关行
---此处隐藏786字,下载后查看---
政、县直单位事业、参公事业、公安司法系统、教育系统、乡镇机关行政、乡镇单位事业和乡镇卫生系统等8个编制周转池,实现编制周转全覆盖。
二、瞄准“三重点”,靶向精准配置
聚焦编制资源高效配置、精准投放,坚持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的理念,把周转编制投向发展急需、工作急需、人才急需等领域。
一是投向中心工作。突出服务中心大局的用编导向,优先将周转编制“再配置”到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领域,投放到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应急管理等急难险重部位,弥补编制缺口,满足发展需要,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是投向民生一线。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用编导向,在加大编制资源向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倾斜的同时,建立周转编制专户,用以弥补区域性、结构性用编缺口。比如,设立570名的中小学教师周转编制专户,有效解决了城区大班额、乡镇教学点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实现了教育事业发展与教师编制保障的协同联动。
三是投向人才引进。突出编制资源在招才引智和留才用才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编制专户80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保障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单位的用
编需求。2021年以来,全县先后引进紧缺急需人才168名,在编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
三、强化“三举措”,循环周转使用
聚焦编制资源循环周转、高效使用,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周转编制放得出、收得回、转得动。
一是精准管控重规范。周转编制使用遵循保障急需、单列管理、动态调整原则,按照动议、论证、审定程序下达,专编专用,人编绑定,人走编收。县委编办对使用周转编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有空编的原则上不使用周转编制,满编或超编单位因工作任务阶段性加重、结构性编制不足问题突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可申请周转编制。周转编制按照“退一收一”原则及时回收。单位因自然减员或调离等空出的编制,优先由使用周转编制的人员使用,周转编制空出后及时收回,确保周转编制能放能收、动态流转,形成循环使用的闭环体系。
二是联动管理成合力。建立完善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周转编制全链条联动管理机制,明确周转编制与核定编制同等对待,完善使用周转编制人员在干部人事管理、财政保障、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形成各负其责、紧密配合的周转编制精细化管理格局。
三是使用评估提效益。周转编制实行台账式管理,不计入部门单位编制总量基数。使用情况纳入机构编制管理年度报告事项,纳入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内容,评估结果作为动态调整基础编制和周转编制的重要依据。对需要增编的,及时核增动态编制,建立“基础编制+动态编制”管理新模式,避免编制空置沉淀。置换收回的周转编制及时入池,确保循环周转可持续。对不按规定管理使用周转编制,或使用效益低下的,及时收回周转编制,尽最大可能做到“事编相宜、职责匹配”,杜绝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