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工作要点

更新时间:2023-05 来源:网友投稿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来*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省委、市委各项部署落地落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建设。聚焦*工作思路,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区域协同总抓手,实施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工作取向,聚焦抢进度、战项目、挺优势、强弱项、保目标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十个生动实践,增强发展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调度、抢进度、挖增量、找回补、守底线,奋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一)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强化市场引导和管理,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切实解决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问题。扎实抓好国省政策争取、配套和落实,保持市县存量政策的连续性,推动增量政策叠加发力。聚焦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深入开展助企纾困系列活动,强化政策宣传解读,加大政府采购、房租补贴等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市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力度,持续推动转企升规,力争新培育四上企业*家、上市(后备)企业*家。

(二)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研究出台相关补贴和激励措施,开展新能源汽车五进*、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活动,大力促进非刚性消费和居民大宗消费。加强城市规划约束管控,提升商品房开发设计品质,优化公积金提取、贷款政策,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多维度丰富消费场景,打造特色夜间消费街区,恢复提振接触型、聚集型消费,推动网络零售总额力争增长*%。提升城乡商贸设施水平,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个以上,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在乡镇布点。促进旅*即新能源汽车进展会、进园区、进企业、进机关和事业单位、进公共空间。

游消费提质扩容,加快旅行社团体游复苏,针对多元需求推出门票+*等形式的优惠政策,推动门票经济转型升级。

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节俭务实办好第十届*旅博会、全省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政商联动开展一批购物节、美食节、音乐节、车展、庙会等促销活动,营造浓郁的消费氛围。拓展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三)发挥投资稳增长关键作用。出台《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市本级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落实支持民间投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围绕国省投向抓好项目包装储备,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省盘子。严格中省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财政贴息项目管理,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落实分级协调、要素配置、红黑榜等机制,推动*个市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亿元。强化项目入库指导督促,力争策划储备项目投资规模保持在*亿元以上。

二、推动产业质效提升

(四)推动工业稳挑大梁。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编制完善相关园区、产业和专项规划,促进产业链中后端向*区等合理布局。实施晶硅光伏头号工程,加快推进*等项目建设,力争形成*,确保晶硅光伏产值突破*亿元。坚持制造业扛大旗,推动*等项目建设,提升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能级,壮大能源装备、高端钒钛、高端陶瓷、绿色化工、稀土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加快抢占新赛道新领域,培育壮大氢能源、钒液流储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户、国省专精特新企业*户。

(五)推进文旅品质提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共建*文旅走廊,推进大*旅游环线建设,争创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强化世界级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深化景城联动、景城一体,提升*山*大佛核心景区能级。把握新成昆铁路通车机遇,深入挖掘、开发、推介小*旅游资源。支持*县创建*旅游名县,创建一批*旅游名牌。把握大众文旅需求变化,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推广森林康养、山地体育、房车露营、乡村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出当地游、亲子游和定制游等优质产品。建成投用*等重大项目,强化景区设施更新与维护,提升承载能力。落实四保要求,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支持文旅企业纾困复苏,加快培育优质龙头企业。

---此处隐藏16198字,下载后查看---

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序推进沿江化工企业退岸入园,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国家、省移交长江经济带问题整改和巩固。

(二十)扎实开展生态修复。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观测)体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绿秀*行动,完成营造林*万亩。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加快*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推动建设绿心湿地等。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七、加大公共服务供给

(二十一)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坚持就业优先政策,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多措并举开展稳就业工作,确保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以内。提升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能级,创建一县一品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稳定在*%以上。落实国家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和省级配套措施,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和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保障各类劳动者权益,扎实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社会帮扶等工作。

(二十二)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接续实施对标补短三年行动计划(**年),持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投入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城乡特殊困难群众帮扶力度。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控制在*%左右。加大各级财政对临时价格补贴、冻猪肉投放等保障力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二十三)推进健康*建设。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全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顺利渡过流行期,推动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新冠感染诊疗救治体系,强化医疗救治力量保障、药物和试剂储备供应,支持具备条件的便民核酸检测点转为新冠诊疗站。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快千县达标、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临床五大中心等建设,尽快推动新区医院建成投运、市中医医院一院三区开工建设。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政策解读和健康宣传,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二十四)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扎实开展一老一小工作,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配置妇幼健康、婴幼儿托育、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深化双规范双减,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力争新增公办学位*万个。推进文化三馆、非遗传承基地等展陈改造,强化文化产品供给,力争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验收。持续实施健身设施建设补短五年行动计划,举办好各类体育活动和特色赛事,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水平。

八、抓好发展支撑保障

(二十五)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经济工作。充分发挥市委财经委员会职能,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用,不断提高抓经济工作能力。用好*个工作专班,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突出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导向,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推动中省市各项部署落地落实见效。

(二十六)注重经济运行调度和调节。坚持旬监测、月调度、季盘点,及时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熨平经济波动。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督促检查、加强跟踪问效,压紧压实各地各部门责任。严格兑现奖惩,聚焦奋斗目标推出激励措施,激发干事活力。强化管行业就要管统计、管统计就要管数据质量责任,夯实统计基础,提高统计质量,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推动各级各类规划加快实施,力争更多事项纳入上级规划。

(二十七)千方百计抓好服务保障。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进两个健康试点创建,实施十百千民营企业家战略性培养计划。准确把握中省政策导向、资金投向、项目走向,深化四走工作法,积极争取上级更多支持,推动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加大中央下沉财力争取,加快转移支付力度,抓好税源培育,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强化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重大活动和重要政策的资金保障。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兜实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底线。

(二十八)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红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防止非粮化、遏制非农化。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紧盯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城乡消防、自建房等重点领域,抓好森林防灭火、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工作。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持续开展金融风险排查和防控。一楼一策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