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堂一站”创品牌乡村善治有温度

更新时间:2023-08 来源:网友投稿

按照中央关于推广乡村治理创新性典型经验的部署,2019年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连续遴选推介了两批共54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各地树立了学习借鉴的样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领带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进一步发掘和总结各地典型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进全国乡村治理工作,2021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乡村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各省份推荐的基础上,对报送案例进行遴选、核实做法、修改完善,从运用清单制、创新治理方式,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治理体制,发挥“三治”作用、健全治理体系,保障民生服务、提升治理能力4个方面精选了38个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全国乡村治理工作的实践成果、创新经验,现予结集出版并在中国乡村治理公众号上予以全文发布推广,供各地学习借鉴。

溧阳市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面积1535平方公里,辖9个镇、3个街道,有173个行政村、5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8.51

万人。近年来,溧阳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沉到农村基层,针对村民协商议事难、养老就餐难、文化供给难、弱势群众关爱难等热点难点问题,系统推进百姓议事堂、如意小食堂、文化小礼堂、幼童小学堂、道德讲堂和“心愿树”爱心工作站“五堂一站”建设,统筹实施“微民生”工程,为农民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一、创设百姓议事堂,完善基层自治机制

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选聘村民信赖、在农村有一定威望的人士组成“百姓议事堂”,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议事堂联络员,负责组织、协调、记录等工作,并将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三官一律”资源同步下沉,采取“闻名声”“解民忧”“议村务”“促新风”的方式,调处矛盾纠纷、收集社情民意、开展议事协商,营造文明乡风。推进百姓议事堂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交流培训、工作记录、限时办结、跟踪反馈机制,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有效激发了村民自治活力。

目前,已建成市、镇、村三级百姓议事堂231家,设立理事3508名,实现了三级网络全覆盖。2020年,精心打造和推广使用“智慧百姓议事堂”AAA

---此处隐藏2140字,下载后查看---

五、开设幼童小学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溧阳是建筑之乡,人员流动频繁,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为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溧阳决定开设幼童小学堂。幼童小学堂按“1万左右常住人口设置1所”原则布局。近3年,市财政投入2.75亿元,新建、改建幼童小学堂72个。幼童小学堂采取集团化运营方式,完善师资力量配备,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幼童小学堂还依托乡村复兴少年宫、文化服务中心等教育阵地,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八礼四仪”教育、“童”字系列美育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幼童小学堂开设青少年能力素质训练营、父母微课堂、守护“星星的孩子”三大主题项目课程,在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课程信息,方便学生、家长按需参加。

六、建立“心愿树”爱心工作站,共建助残帮困体系

建立“心愿树”爱心工作站,以“情感慈善”的创新理念补充和延伸政府及社会救助功能,用社会的不抛弃唤醒个体的不放弃,用完成心愿的方式让受助者有尊严地接受帮助。工作站建有严密的基层网络,每个村(社区)的爱心信息员以志愿者身份通过上门走访、网络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困难群众需求。开通线下、线上心愿递交申请渠道,并对心愿进行分类筛选、汇总、上报。工作站搭建爱心超市、作坊、服装店、食堂、书画室5个平台,与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结成爱心共建单位,提供生活物资、致富技能、文化活动等多种资源支持,为弱势群体提供量身定制的救助服务,打造“大年初一走亲戚”“爱心承诺书”“爱心生日档案”“爱心年夜饭”四大志愿服务品牌,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帮扶,完成困难群众的心愿。目前,“心愿树”实现全市12个镇(街道)全覆盖。“点亮心愿树,微爱满溧阳”已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工作站先后获得江苏省志愿服务金奖项目、江苏省“残疾人之家”等荣誉。

溧阳市“五堂一站”建设创新了乡村治理和民生服务机制模式,秉承“普惠化、均衡化、精准化”理念,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民生难题,提升了幸福指数,赢得了百姓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