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选人机制,注入“源头活水”。着眼为村级班子储备人才,按照“把农村优秀人才引回家乡创业、把返乡创业优秀人才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的思路,回引培养一批农村优秀人才。大力推行村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从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群团组织中择优选拔一批学历高、年纪轻、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按照每村至少有2名40周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标准,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通过在村工作锻炼,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积累群众基础。积极探索通过“回引”“回请”“选派”等方式,打破村党组织书记人选身份、地域、职业等界限,着力从致富能手、退二线乡镇干部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不断拓宽选任渠道。同时,严格落实人选资格市乡村三级审查机制,组建由17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市级联审工作组,对村“两委”候选人从严开展资格审查,确保人选组织满意、群众放心。
---此处隐藏510字,下载后查看---
二、健全培育机制,提升能力素质。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聚焦补齐村干部能力短板,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全市组织开展优秀村干部培训课程及教学素材征集工作,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并按照分层分类、因需施策的原则,组织开展“菜单式”培训,市级将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纳入干部教育主体班次,乡镇(街道)则依托基层党校对村“两委”普通干部进行培训。充分依托安吉、临安等“山那边”与“山这边”(**)地域相连、人文相近的感情纽带,组织村干部赴安吉、临安等地开展“跟班、插班、坐班”学习,进一步开拓村干部视野。着眼优化村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组织引导在职村干部报名参加大专学历教育。认真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委员担任村(社区)党建指导员制度,在安排乡镇党委委员担任村级党建指导员的基础上,引导经验丰富的乡镇非领导职务干部和离任村干部担任村级发展帮带员,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进行帮扶指导。
三、强化监督机制,规范日常管理。严格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市级备案管理制度,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及时更新和完善村干部档案。认真组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适岗性综合研判和村干部年度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会同乡镇
(街道)党(工)委通过召开分析研判会议,梳理收集信息资料,对村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并适时跟踪督查,切实推进村干部履职尽责。同时,按照“凡动必备”的原则,涉及村干部职务变动的,乡镇(街道)党(工)委按规定报市委组织部备案。结合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同步做好全市102个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换届,将不是村委的支委通过选举担任监督委员会主任,加强对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村级财务和资产管理、村“两委”作风效能和履职廉政情况等方面的监督。严格并大力开展“微权力”治理工作,全面梳理乡村“微权力”清单,绘制“微权力”运行流程图,排查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从源头管住“微权力”、防止“微腐败”。
四、优化奖励机制,完善待遇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的四位一体激励关爱“硬举措”,不断提升村干部职业荣誉感,促进村干部进一步担当作为。在全面提升村干部基础待遇的同时,将村干部薪酬从以基本工资为主,绩效工资为辅调整为基本工资为保障,绩效工资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激励奖励资金并重的结构,让村干部个人工作实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状况与待遇直接“挂钩”,进一步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持续完善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落实误餐补贴和村干部工会会员待遇。并创新设立村干部困难救助基金,切实构建系统完善的保障体系,消除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原有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和从村“两委”正职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渠道同时,探索开展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街道)党(工)委委员和面向优秀村(社区)“两委”干部定向招考乡镇(街道)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工作,不断扩宽村干部上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