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党课讲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更新时间:2023-10 来源:网友投稿

D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牢牢掌握D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就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可表述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从学习领会D的二十大精神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理解D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对于D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变化,D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D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从而,“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实际上,D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D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就已经指出,“D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D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D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D的二十大报告也确认了这一表述。

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这对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具有怎样的启示?现在,结合D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联系D的二十大报告,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必须持续坚持和加强D的全面领导

D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来自于D坚持和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因此在新征程上,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持续坚持和加强D的全面领导。

D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时期存在的对坚持D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落实D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旗帜鲜明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D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D领导”,“中国共产D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等重大判断,全面深化了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D全面领导的认识。而且,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强调D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通过加强D的政治建设、健全D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健全D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等,在实践中也充分贯彻落实“坚持和加强D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发挥其实践威力。同时,“坚持和加强D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贯彻到意识形态领域,就体现为D坚持和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D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此处隐藏12778字,下载后查看---

因此,注重“以内为主、内外兼顾”发挥好这些成果的意识形态功能,要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的重点所在。二是坚持“网上网下协同”。我们改变了过去重“网下”轻“网上”的缺点,在抓好“网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着重抓好“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强调“过不好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好长期执政这一关”,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使互联网正在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是坚持“内外联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在坚持做好国内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我们以开放的气魄、宽广的胸怀面向世界,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D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介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日益筑牢“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的饱满形象。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要深刻认识到,当今时代,我们是在一个开放的舆论环境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2022年初,一篇名为“‘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文章围绕乌克兰局势形成的一些舆论争论进行分析,正式揭示了“认知战”或者“认知战”舆论传播模式已存在于中国网络空间这一基本事实。说起来,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物拥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看法和观点的多样性,是一个社会思维活跃、富有创新力创造力的表现,如果只有一种声调,恐怕也不见得是好事,正所谓“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同时,持有不同看法和观点的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进行积极有益的交流讨论,并在交流讨论中逐步扩大共识、缩小分歧,最终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进而形成支持或者反对某种政策决策的呼声和行动,这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在这样的“协商型”舆论氛围中,即便持有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人们,因为利益分歧、观念分歧甚至话语分歧而一时达不成一致,也不会因此而形成对立的甚至敌对的立场和情绪,而是对未来协商继续保持开放性态度,也就是说,互相之间总是保持理解、谅解、包容的空间和余地。

然而,“认知战”并不是一种“协商型”的舆论氛围,有的人利用中国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利用竞争性真相存在的多样性,利用人们的思维模式的多样性,采取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法和策略,故意破坏主流舆论的形成,故意消解正能量的聚合,故意削弱主旋律的权威,故意扩大本不显著的观点和看法上的分歧,由此形成某种对立性乃至“敌对型”的舆论场。由此可见,只有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才能在一个被深刻扰动的舆论场中,在若有如无、若明若暗的“认知战”中,不至于被乱花迷眼;只有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在一个被深刻扰动的舆论场中,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因此,面向未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除了坚持和发扬D的十八大以来的三条主要经验之外,还要再增加一条,那就是:强化“认知战”思维和开展“认知战”能力,这已经成为不断着力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