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区委组织部在党建引领校地合作共建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我区辖有x大学、x理工大学、x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在校师生近30万人,有国家级人才300余人。近年来,x区立足“现代科教创新城”功能定位,将高校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着力强化党建聚合力,引领推动校地合作共建,不断增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动力,助推形成基层治理合作共赢发展新格局。
一、抓统筹、建机制、强示范,以组织之力保障引领成效。狠抓项目牵引。x区强化组织统筹力,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深挖驻区高校优势资源,实施“环大学城党建示范圈”品牌创建行动、吴家营街道“环大学城党建发展共同体”创建计划,并将其列为2024年城市基层党建书记领办项目重点推进。依托“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项目,成功引入高校创新创业导师30名、专业团队10余个进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人才库。建好工作机制。建立区委领导挂钩联系驻x高校工作制度,区委常委全覆盖挂钩联系高校,每季度开展走访活动不少于1次,形成“搭建平台+收集问题+协调解决+问题反馈”机制。做好驻区高校的建设发展和服务保障工作,协助化解学校历史遗留问题和新产生问题35个。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健全完善“1+N+X”工作机制,即每条产业链由1个主要职能部门牵头、N个链上企业轮值、X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组织等资源广泛参与,把各类主体串联成紧密型的产业联盟,实现以“组织链”串起“产业链”目的,推动高校及周边城市党建工作落地落实。狠抓示范带动。坚持典型引路,全面摸排辖区街道、社区、两新组织、机关、医院等领域与校地共建联建情况,按照“点状建设、环线布局、扩面提升”原则,以吴家营街道为试点,致远、颐明园社区等高校集聚区为重点,以点带面示范提升两新组织、机关单位、经济园区等领域党组织建设质量。以街道为试点、城市社区为重点,辐射延伸机关、园区、教育、医院、两新等行业领域党组织,推动破解城市基层党建中党群服务中心分离、行业领域和部门单位之间存在体制机制壁垒问题。按照“一示范点一特色”的思路培育党建引领校地共建特色品牌,结合基层党建“双整双化”工作,打造集党群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文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吴家营街道“校地企”党建会客厅以及致远社区校地党建示范点,并积极承接省市现场观摩,充分展示校地共建成果。
二、搭平台、拓载体、优服务,以党建之力激活共建引擎。搭建“党建+人才”合作平台。建立集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失地农民创业园“三园一体”的x区创业园,与x大学共建留学人员报国基地,成立x大学数字经济协同创新联盟,签订高校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园协议,将地方资源优势与高校人才、科技优势相结合,加快智力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共实施“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项目316个,与国内23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4份、达成合作事项100余个。拓展“党建+实践”项目载体。聚焦“1+10+N”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围绕数字经济、花卉产业、大健康和生物医药产业,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产业发展共建活动。聚焦项目孵化、就业创业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践实训基地57项(个),连续开展5届“青橙杯”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大赛、4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推动82个项目落地。常态化开展“返家乡”大学生寒暑期实践、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近三年来,累计为高校学子提供325个实践岗位,举办、协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39场次,邀请1619家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万余个工作岗位。做优“党建+创业”政策服务。落实人才安居保障行动,制定《昆明市x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盘活用人主体自有住房等方式筹集房源,筹集人才公寓储备用房210套,满足人才“拎包入住”需求。印发《x区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办法(试行)》,对留呈高校毕业生给予每月600元—2000元生活补助,对依法注册登记、规范经营1年以上的留呈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给予3年期不超过15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给予1万元—2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目前已累计发放高校毕业生个人工资补助140余万元、岗位补助28.6万元、交通补贴15万元。
三、建体系、增力量、见实效,以共建之力提升治理效能。完善网格治理体系。x区全覆盖建立辖区6个街道党工委、54个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与134个高校党组织开展常态化联建共建活动。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居民区)党支部+楼栋+高校党组织—党员+高校志愿服务队”的基层治理组织链条,推动大学生志愿者下沉网格,把高校师生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编入楼栋服务队伍,吸纳x中医药大学等兼职委员单位精英骨干担任社区健康管家,实现高校力量深度嵌入网格治理体系。吸纳多元治理力量。用好驻地高校师生队伍重要力量,组织各级党组织与驻地高校及各学院签订了268份共建协议,挂牌38个大学生志愿服务站点,开展校地合作项目300余项,建立起社区居民需求“点单”、街道统筹资源“派单”、各联系高校结合实际“接单”的服务模式,实现社区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对接。探索形成“3·14同心圆”工作法,以联动居民区、商业区、高校片区“3区”,依托1个城市治理合伙人服务平台,实施服务阵地同心红、一网融情同心干、街区联建同心聚、校地共建同心行“4心工程”。依托居民小区和x中医药大学,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社区共治”的校地共建模式,推动校地双方在党建融合、社会实践、人才培育、基层治理等方面实现“双向奔赴”,成功探索推行了“颐家人”等工作法。形成可感治理成效。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高校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及时转化为群众可观可感、看得见摸得着的基层治理实际成效,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展“城市治理合伙人”项目,聘请高校专家教授担任社区治理项目导师,围绕“最美x”等社区治理重点项目,构建“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亲子教育、扎染传统文化传承等公益活动150余场次,受益人群达3000余人。针对高校师生环境安全关注度高、电信诈骗等刑事警情频发的情况,成立高校反诈宣讲联盟,积极开展“普法强基进校园”活动,筑牢校地安全防线,先后为高校师生挽回经济损失3100万元。发挥“吹哨报到”作用,联合区级职能部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集中开展高校周边安全环境整治,为高校师生和周边群众撑起“安全伞”。今年以来,共解决高校周边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等安全隐患问题40余件,高校警情接报率同比下降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