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扭住举旗铸魂这个根本,既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
1.坚持理论灌输举旗铸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一是片面解读
二是盲目填鸭
---此处隐藏5022字,下载后查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员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地接受影响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能动、积极的主体。但从现实情况看,1.一些教育者往往忽视和轻视了潜藏在广大青年学员中的思想智慧和教育资源,不善于挖掘和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有:一是紧贴思想不够,“不想讲”。在选题定调上没有找准教育切入点,弄不清学员思考什么、关注什么,没有把学员需不需要、愿不愿意、做不做得到作为依据,导致群众性自我教育没有时代感、缺乏吸引力。二是氛围营造不足,“不敢讲”。新时代青年学员“网生代”特征明显,更倾向于在朋友圈、评论区敞开心扉、滔滔不绝,在现实中三缄其口、封闭自我,一些老生常谈的“说教式”“填鸭式”单向、线性模式,容易淹没学员的创造活力。三是引导方式不活,“不会讲”。有的教育者把群众性自我教育当成纯粹的“随机”教育,事前不筹划、事中缺引导、事后少总结,没有摸清学员的个性特长、统筹利用优势资源,仅仅把学员“赶”到前台、把话筒“递”到胸前,导致学员想讲的讲不出来、讲出来的也没有讲好。
2.充分发挥学员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当甩手掌柜,全靠学员自由发挥,而是从引导学员主动走上讲台到深化和升华学员讲的内容,形成完整闭环,实现既领上来又引下去。可以从以下方面强化实践:一是用共情赢得共鸣。情感多元、内心细腻是当前学员的主要心理特征。坚持把教育内容设置到学员的心坎上,是解决参与度的首要问题。教育中应注重在抓住眼球、揪住心头、戳中泪点上进行巧妙设计,打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链路,做到心与心碰撞、情与情交融,切实把教育课堂打造成亲近学员思想的“情感树洞”。二是以互换赢得互助。基层开展教育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面对面”。要善于采取角色互换方式打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传统界限,可以按照10%的时间用于热场和开题、40%的时间用于串场和总结、50%的时间用于启发学员自主讲的模式实施,让学员把认识上的“偏”、骨子里的“软”、灵魂深处的“私”自主挖掘出来,切实在参与教育中受到教育。三是靠活动赢得活力。“最喜欢的教育形式”问卷显示,青年学员选择“情景式”和“参观见学”的占比最高,他们的脚步和精神都渴望走出去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可以探索机关与基层开展“党建+团建”活动,让学员在寓教于乐中放松身心、增进团结、净化心灵,为全身心投入学习训练不断增添动力活力。
四、抢占网络信息这个阵地,既要防变量还要引流量
1.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但从当前情况看,一些教育者仍把不准、用不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主要表现有:一是迎合式抓教。一些教育者把课堂当作“流量”的集散地,抖音上热什么课堂上就讲什么,而不是从弘扬主旋律和解决现实思想困惑出发,没有把“贯注进步的政治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实质,有的甚至一味地迎合学员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需求。二是鸡汤式灌输。网络时代,大流量不代表正能量,其中也隐藏着不少“毒鸡汤”“负信息”。有的教育者分辨力不强,受网络热度影响,拉着学员一起被“带节奏”。三是嫁接式引领。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倒灌”,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纷繁复杂的资源中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的教育者照搬照抄应付施教,满足于课上了、事讲了,不在乎效果如何。
2.当前,学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网上,思想舆论的燃爆点往往也发端于网上。一方面,应当对网络上出现的消极思想和有害信息进行坚决防范和抵制;另一方面,应当在网络空间上旗帜鲜明、轰轰烈烈地加强正向教育引领。可以从以下方面强化实践:一是严肃“堵”。调查了解到,学员课余时间使用手机90%以上都是娱乐,而这些娱乐中很多是消极娱乐。对待消极的网络信息和行为必须坚决封堵,加强网上行为点验和监管,加大涉网倾向性问题清查,绝不留死角、存后患。二是积极“疏”。要把正确识网用网作为重点教育课题展开,及时开展“网络安全知多少”系列教育活动,比如网友的真真假假你知道多少、网恋的虚无缥缈你知道多少、网赌的套路骗局你知道多少、网贷的炸弹陷阱你知道多少、网晒的泄密漏洞你知道多少、网瘾的危害魔障你知道多少,等等,引导学员及时廓清思想迷雾。三是跟进“导”。思想教育的过程是个连续不断线的过程,尤其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轰炸”,一旦教育引导跟不紧潮流,思想的阵地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占领。要在推出优质网络教育作品上下真功用长劲,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紧跟潮流中引领潮流,使学员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进而欣然主动地接受教育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