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新时代新征程师德建设再谱华章(教育、学校)

更新时间:2023-05 来源:网友投稿

一、牢记初心使命,增强责任意识

“师者,人之模范也”,出自西汉著名学者扬雄的《法言》首篇《学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金秋十月在北京召开,***

***在大会上作报告,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此处隐藏25455字,下载后查看---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孔子在教育教学中秉承: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让教育最终服务真正的育人——让人自由发展,从而全面发展。

在让人全面发展方面,孔子表达得更为明确——“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应该明德守仁,全面发展。孔子还指出,“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面对仁义,学生即使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育人理念和德育思想至今都让我们回味无穷。

慎独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礼记大学》写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礼记中庸》写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慎独对于教师的师德修养具有特殊意义,慎独在教师修养中起到了凝固剂的作用,坚守慎独的品德和精神,不放松,不懈怠,好的品质也会慢慢的凝固和凝练下来,成为道德的自觉和自愿。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为政在人,提出修己正人的品德修养,《论语》记载:“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也就是说所谓政治就是端正的意思,自己言行端正了,做出了表率,谁还敢不端正?以此类推,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关键作用,以及表率和引领作用。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

。可以说,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此,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流传千古。这部著作可以增强我们的智慧和师德建设水平,服务于这个伟大的时代。《道德经》写道,“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南宋大儒朱熹曾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这句的意思是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就是人的欲望。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静,不被各种欲望而诱惑和沾染呢?《论语》里说要不断反省自己的内心,即“吾日三省吾身”。《大学》里也给出了实践的路径,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是探究万事万物的规律;“致知”是获取对知识的完全的理解;“诚意”是秉持诚恳的心意和意念,不欺人也不自欺;“正心”是人心守正,秉持一种公平正义之心,从而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政治抱负。

孔子指出,“不学《诗》,无以言。”在他的教育体系中,人的修养是从学习《诗经》开始的。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国有许多论述礼教的古籍,如

《周礼》《仪礼》《礼记》等。《礼记》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是指恭敬的样子,“皇皇”是盛大的意思,也就是指言语中体现着礼仪之美。孟子指出,“恭敬之心,礼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礼仪作为行为准则和规范,其核心是尊重。《礼记》指出,“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在行动上出格,不要在态度上失态,不要在语言上失误。

为人师表,从礼开始,礼仪是师德的外在表现。教师的礼仪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之上的,体现的是一种教养。尊重上级是一种本分,尊重同行是一种情理,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然而尊重学生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天职。教师的礼仪具有强烈的形象性。教师的形象不仅体现个人职业道德,同时也展现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形象,以及整个教育事业情况。教师的礼仪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各个职业都要遵守其职业规范,教师更是如此,同时教师良好的礼仪素养也会使教师更有魅力,而更有气质。

让我们从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中来汲取精神力量吧,赞美并致敬每一位教师。唐朝杜甫的诗句中写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朝龚自珍的诗句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唐朝罗隐的诗句写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朝白居易诗中写到“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

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的房子即使不种花,也显得很大气和显眼,仿佛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表达了对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无限赞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义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隐喻为教师人品好、德行高、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自然就会受到学生们的尊重和敬仰,这难道不是对千千万万老师们的真实写照吗?

最后,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幸福平安。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老笔杆儿网 laobiga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