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总量大幅增长,20XX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财政经费投入规模逐步增长,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经费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国已有29.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4%。实施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钱随人走”惠及近13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针对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的难题,20XX年,全国义务教育针对边远贫困地区缺师少教的短板,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首次全面、系统、清晰划分了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模式,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通过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解决我国优质教育需求旺盛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是教育财政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棘手问题,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我市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此处隐藏2663字,下载后查看---
3、教育资源投入不够合理。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投入偏重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投入偏重于重点学校,普通学校校舍陈旧,设施落后。学校硬件落后是显性问题,软件落后是隐形问题,相较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只注重硬件建设,虽使薄弱学校的设施改善,外观改观,但教师素质和待遇提升缓慢,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仍难以快速提升,财政投入的效益仍然不佳。
三、对提高教育财政支出的几点建议
(一)协调校际均衡发展,调整教育支出比重。秉承资源配置均等原则,一方面协调教育经费的分配,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偏向帮扶教育资源薄弱的普通学校,划拨教育经费用于学校基础建设,缩小校际之间教学条件的差距,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另一方面在均衡各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控制重点学校对优质生源的集中,削弱校际之间生源质量差距,使得教育水平均衡发展得以保障。
(二)加重地方教育投入,缩短城乡差距。提倡贫困地区倾斜原则,中小学教育是初级教育阶段,接近于纯公共品,政府是义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由于城乡之间历史发展的累积,使得农村教育条件先天落后,政府在分配财政教育支出时应倾向于落后的贫困地区,实施专款专用,明确财政教育支出的用途,针对用于提高落后地区划拨经费用于学校硬件配备、教学建设、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储备,使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三)优化教育事业费结构,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效率。通过加大经济建设,增加财政收入来提高教育事业费的同时,合理分配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一方面,通过研究制定合理的教育事业费分配比例,避免出现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的情况,保证公用经费对教育教学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增强教育支出的管理,明确各项支出用途,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浪费同时补足仍有欠缺的建设漏洞。(四)健全教育管理机制,提高优质教育供给水平。科学的教育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提高财政投入,更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内涵提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梳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由重硬件投入向重软件投入转变。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师工资分配管理,按照“优绩优酬”原则发放绩效工资,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逐步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