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村民反映土特产销售渠道不畅,需要想办法解决。”前些日子,嵊州市石璜镇雅璜村驻村选调生胡佳薇在村里走访时,通过“浙里民情”应用写下了一篇“民情日记”。“民情日记”诞生之初,就致力于关注百姓点滴需求,让每一页的背后都有一颗倾听民情、为民解忧的心。为了让民情日记能够切实解决问题,S市委书记统筹抓好各项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问题1:近期,S市准备召开“民情日记”制度创新工作推进会,你所在单位领导要在会上作动员讲话,请撰写讲话稿中“充分认识新时代坚持'民情日记'制度的重要意义”这部分内容,200字以内,10分。
(一)有利于解决群众困难。随时记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生活动态,随时办理群众诉求,反映民情,体现为民初心。
(二)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干部心系群众,把群众时刻装在心里,主动向群众服务,办好事、办实事,体现与群众的心心相印。
(三)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数字化民情日记及时分流、赋分派单,整合各类力量解决,实现基层治理多跨协同、“全周期”闭环处理格局。
---此处隐藏2731字,下载后查看---
从实处领题,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生活性服务业直接向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满足人们生活性消费需求,对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需求、转变生活方式有着重要支撑带动作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关键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要推动传统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品质。加强政府引导,以向群众提供高品质消费服务为导向,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服务供给,增加短缺服务,推出新项目和新服务。要推动优势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升级。实施品牌化带动战略,鼓励四川本土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高水平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打造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需要。
从细微点题,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增长点。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服务消费需求不断向高端化、多元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四川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要牢牢把握消费新趋势,加速推进服务创新,培育形成生活性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要打造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鼓励服务业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新型消费需求,丰富和细化服务品类,比如在零售业推行24小时社区便利店、无人超市等新模式,围绕新业态积极培育和发展低空旅游、医疗旅游等新业态,在文化产业着力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等产业。还要提升服务功能和创新服务方式。运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组生活性服务流程,在旅游服务区增设智能充电桩,优化旅游厕所,持续优化顾客体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人们的服务消费体验。
从关键破题,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主流趋势,随着分工的深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生活性服务业集聚正呈现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态势。如当前红火的文化商贸旅游综合体、旅游休闲度假区、商贸流通集聚区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聚集发展是有效途径。首先,建设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生活性服务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城市社区要以社区综合体为载体,打造涵盖政务服务、医疗养老、文体休闲等一站式生活服务圈,农村社区要加快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推动零售、养老等服务集聚。其次,建设产业集聚区。分阶段、分步骤规划建设优质要素集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集聚区,如现代商圈、特色街区、文化创意园区等,引导大型零售、文化演艺、时尚展示等服务业总部企业、生活性服务业集群快速发展。最后,建设消费引领示范区。依托我省城市核心区域,打造文商旅融合的时尚消费、定制服务等新兴消费以及一站式体验式消费引领示范区。
从落实答题,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环境。针对生活性服务业带来的新变化,只有把握重点、精准施策,才能解决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不充分、不均衡、支撑不够等问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既要提升数字化监管和服务水平。探索适应新业态特点、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监管办法,提升数字化监管水平,充分利用线上监管和投诉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提高数字化管理效能。依托四川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生活性服务业服务机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鼓励连锁化运营,深入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还要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有效遏制和防止平台垄断、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刷单炒信等行为。在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市场主体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春风化雨润民心。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通过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集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为人们提供丰富、便利、优质的生活服务,持续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