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调研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4-08 来源:网友投稿

一、党员干部不担当作为的现实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在一些地方,党员干部不担当作为的现象却有所抬头,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躺平”“侧卧”和“摆烂”的行为。如果任由这种风气在机关单位内蔓延,将严重影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躺平式”党员干部。日常生活中,人累了可以躺一躺,达到休息的目的。但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躺平”可谓一种病态。“躺平式”党员干部大致有四类:一是“算盘珠子不拨不动”。这类“躺平式”党员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消极应付,得过且过,不推不动,推一下动一下,犹如“算盘珠子”。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不是去学习、去适应,而是表现出“上面推一把下面走一步”。二是“出工不出力”。这类“躺平式党员”干部精神状态萎靡不振,缺乏斗志,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在岗不在位,出工不出力,整日“磨洋工”,甚至对其他人的工作指手画脚,冷嘲热讽。三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类“躺平式”党员干部存在“怕得罪人、怕出问题、怕担责任”的心理,工作中束手束脚,不主动担当、不积极作为,选择所谓“放下”,见到任务“两手一摊”,遇到问题“两眼一黑”。四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类“躺平式”党员干部信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人生信条,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做起工作“拈轻怕重”,擅于“踢皮球”“打太极”。“躺平”是一种致命的“慢性病”,“病根”在于个别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淡化、理想信念缺失。“躺平式”党员干部不仅造成了机关单位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损害了党组织形象,侵害了党员干部的肌体,伤害了老百姓的心。

(二)“侧卧式”党员干部。“侧卧式”党员干部常常表现出想躺则躺、想站则站,而且时躺时站、忽躺忽站的一种状态,显著特征就是见风使舵、见机行事、投机取巧、趋利避害。一方面,“侧卧式”党员干部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这类党员干部把“工作平台”当成“作秀平台”,工作中只有看见领导批示才肯干、见到“会议纪要”才敢干,信奉“八面玲珑”的处世哲学,主动迎合领导、刻意亲近领导,投其所好,溜须拍马。领导在或不在、看见或没看见判若两人,与单位同事则是经常吃吃喝喝,拉帮结派,造成了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异化,认为只要把领导“马屁”拍好、同事关系搞好,其他工作皆不重要。另一方面,“侧卧式”党员干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类党员干部将“干”与“不干”的标准定义为能否得到好处,时时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随时观察和评估每件事对自己会有好处还是会有坏处。于是,现实中便出现了一种怪相,当遇到问责或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时,立即选择倒向有利于自己的一边,然后“金蝉脱壳”。“侧卧式”党员干部是由“躺平式”党员干部演变而来,“侧”的是责任和使命,“卧”的是担当和作为。“侧卧式”党员干部表面上的“干”本质上是“假干”,台上装模作样,台下装腔作势,见了矛盾和困难装聋作哑,出了问题则装疯卖傻。如此见风使舵、急功近利的“侧卧式”党员干部,不仅带偏了实干作风,更是污染了政治生态。“侧卧式”党员干部相比“躺平式”党员干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所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

(三)“摆烂式”党员干部。“摆烂”原是一个网络热词,特指当事情遭遇梗阻无法解决时,便不再采取积极行为而是任其发展,俗称“破罐子破摔”。“摆烂式”党员干部是消极应对挑战者的“自画像”,“摆拦”是轻言放弃人群的“座右铭”,是缺乏集体荣誉分子的“代名词”。这类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摆烂”现象主要表现为:有的碰到风险挑战时,找借口、讲理由,宁可“小苗头”变成“大风险”,事事拖延散漫,火烧眉毛才行动;有的遇到发展瓶颈时,常常左躲右闪,经常轻言放弃,难以坚持到最后;有的在团队协作中,不愿为、不真为,把难事推给别人、闲差留给自己,发现问题不说,看到工作不干,“不喊号子不拉纤,卷起袖子一边看”,缺乏集体荣誉感;有的党员干部觉得自己岁数已大、临近退休又升迁无望,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求上进的思想,在工作中“摆老资格”,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觉得用不着“老头子当兵假积极”。“摆烂式”党员干部表面上看起来是不争不抢的淡然心态,实际上是“不作为、不担当”的显著标志,与“躺平式”“侧卧式”党员干部相比,其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他们嘴上说着拒绝“内卷”,但在行为上却呈现出“摆烂”。究其缘由,主要是个人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和责任心等,其结果往往导致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提不起干劲、打不起精神,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如果任由“摆烂”之风蔓延,只会贻误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此处隐藏8839字,下载后查看---

(三)培育健康党内政治文化

积极的、协作的、有共同价值观的组织文化不仅可以增强组织成员间隐形的凝聚力,而且还能提升成员的工作效率、满意度,对组织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政党文化和其他组织文化一样,可以通过增强党员干部的抗打压能力,以及营造党员干部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以此来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增强党员干部的抗打压能力。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增强抗打压能力是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方面,而现行的制度性激励模式带有明显的“压力型体制”的特点。组织行为学认为,“压力与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最顶端代表压力平衡,低于平衡点的压力感可以刺激机体,而高于平衡点的压力感就有可能搞垮机体。党员干部增强抗打压能力,首先,要找到工作压力的来源。工作压力可能来源于工作量过大、工作环境不佳、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等方面。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的压力进行纾解,在党政机关和基层镇街中均设立“心理门诊”,为党员干部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心理服务。其次,要了解压力产生的反应。压力可能表现为焦虑、抑郁、易怒、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症状。识别压力反应有助于党员干部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再次,学会压力管理,通过调整工作方式、优化时间管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等方法有效降低工作压力。与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遇到困难时寻求支持和帮助。最后,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拥有积极心态能够让自己看到问题的积极面,保持乐观和自信。同时,积极的心态不会将压力当作负担,而会把压力视为自我提升的“磨刀石”,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另一方面,营造党员干部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满意感,尤其是工作满意感,与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和支持性的上级关系有密切关联。总书记在二十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可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以选准用好为导向。组织部门要突破原有传统的选人用人方式和惯性思维,在坚持突出政治标准基础上,以工作实绩为核心,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脱贫攻坚、防汛抗旱、疫情防控和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的“一线考场”中去识别和发现党员干部,有意识将一些党员干部安排在“冷门岗位”“吃劲岗位”,在担重担险担苦担难中考察和磨砺,努力形成“岗得其人、人适其岗、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二是以提升素质为根本。经常性组织党员干部到党校、红色教育基地、党群服务中心接受党性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定力。根据党员干部个性特点、短板弱项、发展方向,按照“一人一策”要求,组织制定差异化培养计划,采用“一对一”“一对N”的形式,做到思想上帮、工作中带、业务上教、作风上传,夯实党员干部实践根基。三是以严格管理为遵循。组织部门既要激励不同年龄段党员干部的成长,更要坚持从严管理的要求。组织部门要及时真实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把严的要求贯穿到干部选育管用的全过程,抓住入职、转岗、提拔、交流等关键节点,通过廉政谈话、专题党课、警示教育、廉政考试、走访调研等形式,上好廉政课、法纪课、家教课,建立党员干部成长纪实档案,对于即将选择“躺平”“侧卧”“摆烂”的党员干部打上“预防针”,释放“是党员干部就不能这么混日子”的强烈信号。

中国GCD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党员干部是组织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如何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一直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问题。组织行为学通过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实现组织行为的高绩效,为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就现实层面而言,只有持续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培养造就一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才能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就理论层面而言,运用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为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提供理论依据,能够进一步创新优化党员干部激励机制。总体而言,组织行为学视域下探讨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尝试从根本上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仍然有待我们更加审慎地去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从而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