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调研协商报告

更新时间:2024-08 来源:网友投稿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就业问题,狠抓人力资源培育、引进、管理服务工作,为打造“一都四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现状,更好助推全市重点企业发展,3月下旬,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赴X、X、X高新区和X经开区,深入X、X、X等9个重点企业和2个人力资源机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对口协商等方式扎实认真开展了专题调研协商活动,收集有关意见建议等,形成了保障企业用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与合力。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和成效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就业保障工作作为加强群众服务保障、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举措,抓早动快、提前部署,突出服务先行理念,建立企业用工平台和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市县区“春风行动”线上线下两开花,有效发挥了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作用,促进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保障了全市重点企业用工。

一是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人社等部门主动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管理,补齐就业服务体制机制短板,成立“人社服务进企业”工作专班,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企业用工的通知》等一系列意见办法,建立重点用工常态化监测机制和缺工快速响应机制,动态掌握重点企业经营现状、用工规模、用工形式、员工结构、参保情况、薪资待遇、发展瓶颈等情况,助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就业服务工作覆盖面逐步拓宽,通过加强市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零工市场管理,整合就业、招工信息同步上传信息平台等方式,实现动态化监测、针对性引导,进一步平衡就业市场供需,有效减轻了“用工荒”现象。常态化组织开展劳务培训,围绕园区重点产业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定岗、定向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8万人次,精准提升就业技能。

三是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一个企业、一名专员、一份档案”工作机制逐渐完善,明确专人服务、专人对接,加强人社部门与企业间主动联系,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走访,精准高效及时了解企业诉求,解决实际难题。人力资源服务重心由“重点企业”向“园区企业”扩散、服务窗口由“线下多点分散”向“线上线下集中”靠拢、服务方式由传统的“依靠申请”向“主动介入”转变,有效保障了企业用工需求、有序落实了惠企利企政策。

---此处隐藏3511字,下载后查看---

(二)推动惠企政策“落地率”。一是研究制定有关办法。进一步细化、优化惠企政策,丰富完善相关举措,制定出台X市惠企助企有关意见和办法,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毕业生、外来劳动力来商创业就业。二是加大惠企扶持力度。加大公益性岗位、一次性就业帮扶补贴、人才引进支持等方面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减轻企业招工压力,提振就业人员务工意愿。三是减轻企业申报负担。针对我市重点企业经营现状,全面摸排享受惠企政策情况,对提供就业岗位较多、带动较多群众增收但部分结构性指标不满足享受优惠政策要求的企业,“一员一企”提供指导,减轻企业申报负担,更大程度争取中、省政策和资金支持,让更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大开展劳动保障、就业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宣传,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平台作用,宣传市、县区及街道镇村促进就业创业奖励政策、发放企业招聘宣传册、宣传海报等,惠企政策服务措施“上网进微”,利用信息平台解读各项惠企政策,方便社会大众阅读了解,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知晓政策、享受政策,提高惠企政策的知晓率和覆盖面。

(三)保障企业用工“留才率”。一是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进培育相关政策。坚持面向产业链、面向重点企业、面向产业园区,全面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人社工作主动嵌入园区、直达企业,加强重点企业与X学院、X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联系,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以高素质人力资源、高质量人社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企业经营指导和引导。要从策略上明确“人才是企业的核心”,制定企业薪酬计划,健全职工收入分配协商决定机制、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和职工收入支付保障机制,确保员工“劳有所得”“多劳多得”;引导企业主动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制定合理、公正、透明的福利待遇政策,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推出有针对性的福利待遇政策,例如为年轻员工提供购房贷款支持、为有家庭需要的员工提供育儿假等,增强招工吸引力和用工粘性。三是畅通高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的转化渠道。加大“新八级工”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补齐配套机制,确保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疏通企业职工晋升发展堵点,鼓励引导普通劳动力通过培训成为高技能人才,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调动更多产业工人走技能成才之路的积极性。四是加强高层次人才流动信息化动态管理。建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借助信息化技术,对高层次人才的动向进行及时、动态的管理,深入了解人才流动的原因,及时调整人才引进策略,防止高层次人才流动扩大。

(四)提升营商环境“舒适度”。一是加大业务公开。将现有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事指引持续优化、动态更新,规范在线咨询、引导服务,梳理办事过程中常见疑难问题清单并在政务网上公布,努力实现“一看就能懂、一次就能办”。二是缩减办理环节。持续打造“办事不求人、无事不受扰”营商环境品牌,通过审前服务、绿色通道、帮办代办等方式深挖企业“一次办好”链条,积极落实、做实助企服务,登门指导企业做好各级奖补政策申报,保障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切实把“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落实在行动上,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打造政府最诚信、企业最舒心、办事最高效的营商环境。三是创新服务模式。聚焦企业需求,提前介入服务,提供全程“跟踪式”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精准破解难题。拒绝“一招鲜吃遍天”,探索提供“一企一策”的精准式服务,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惠企政策“直通、直达、直感、直享”,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搭建服务闭环反馈机制。要建立完善服务效果评估体系,持续跟踪人力资源服务的效果,对服务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服务始终保持高质量和高效率。要及时根据数据反馈调整和优化服务策略和方案,使服务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更加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

(五)培育长效发展“软实力”。一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程度。针对重点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培训,从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和劳动关系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建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公开选人用人,不断完善企业招聘、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等机制,设计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培训计划,包括员工技能培训、管理能力提升等内容,强化梯队建设,确保“人岗匹配”,分层次开展培训,探索管理路线和专家路线职业发展双通道等人力资源管理举措,不断挖掘员工潜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和动力源;建立竞争性选拔和关键岗位接班人培养机制,引入内部竞争机制,打破沉闷的、官僚的、裙带关系的用人机制,为有才华、有意愿的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按照岗位职责和胜任能力科学合理配置人员,畅通多样用人渠道,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活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保障企业员工生活需求。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工业园区宿舍、娱乐场所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员工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权益,组织开展联谊等活动,设计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及关心关爱计划,提升务工人员归属感、忠诚感和认同感。三是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要策划、宣传明确的企业愿景和发展战略,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目标和方向,激发他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机制,让员工能够及时反馈问题、表达意见和建议,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员工关系和工作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六)增强多方合作“凝聚力”。解决企业用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企业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是加大就业宣传力度。大力宣传X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态势、返乡就业创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成果典型,组织返乡人员参观本地企业,感受“中国康养之都”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发返乡人员在家乡就业创业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全民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识。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责任人,是就业岗位的直接来源,更是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要把企业培育成可栖的“梧桐”“良木”,充分激发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创新突破、开拓进取,不断完善企业运转机制,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扩大企业经济效益,激发源头活水,招引更多“凤凰”。三是打造本地特色劳务品牌。大力扶持、培育本地专门针对各类人才的就业服务市场主体,每个县区重点培育一到两家猎头公司和高层次人才中介机构,加强其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作,由专门的公司、机构协助政府规划、定位高层次人才需求,专业地、科学地筛选高层次人才。同时,积极聚合专门就业服务机构,引导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效保障人才“供求”双方信息畅通无阻,促进企业招工和劳动者就业“双向奔赴”。四是加强部门之间协作配合。在就业工作联席座谈会基础上,进一步搭建部门协作桥梁,打通信息互通共享壁垒,共商共定,破解就业容量不足、质量不高,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堵点难点问题,立足各自本职,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双轮驱动”作用,聚力铺平就业路,携手答好民生卷,不断推动X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