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要讲好“四话”

更新时间:2024-08 来源:网友投稿

总的来说,青年干部具有教育程度高,视野开阔,头脑灵活,对新鲜事物的吸收能力强,但是又常常由于离校不久,没有参加工作,所以显得很有“书生气”,没有“地气”。所以,青年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到基层工作,同基层群众和干部打交道时,一定要记住要“说话”,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的交流,把群众路线做到最好,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能讲一些简单的“家常话”.青年干部到基层去,或者到人家去,都要善于讲“家常话”。像是“一户几个人”、“几亩责任田、是水田还是旱田”、“子女上什么学、在哪工作”之类的问题,都能跟老百姓们说上话,说到一起,就能掌握实情,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找一个突破口,这样就能更好地开展调查研究,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若一开门,一进院子,就强行询问“主人在不在?”,又要提出要求,又要号召,又要“掉书袋”,又要炫耀自己的学识,那就会给人一种官气很浓的印象,引起厌恶和排斥。

---此处隐藏395字,下载后查看---

还能说些“贴心话”,在面对基层群众、干部和下属时,要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学着讲“贴心话”。尤其是在面对某些暂时不能得到满足的要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技巧,让“好话一句三冬暖”,让他们感受到温馨,得到他们的谅解,不会让他们感觉到寒冷和失望。举个例子,一个乡镇的干部,在向几个村申请有限的资金和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向那些没有入选的村解释一下,因为他们没有被选上,要从村子的立场上,为村子“规划一下”,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真心为他们着想的。另一种就是,在与下级交谈时,要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表达异议或存在计较、攀比等心理的理由,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向领导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拒绝、漠视他们的诉求和意见,让他们无条件地听从。

能讲地道的“本地话”.由于干部流动日益频繁,许多青年干部都是在外地工作,为了更快更深入地融入当地,达到来到“某某地”马上变成“某地人”的目的,要真正融入当地群众和干部群众中去,首先要掌握“本地话”。“本地话”不只是地方“方言”,还包括了某些成语、成语,也应加以熟练运用。例如,北京近郊习惯使用的“挑费”,即消费、花费的意思,“归了包堆”即总计,总计,入城时则称“上北京”,如此类推。能听懂并说“本地话”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外道”,反而觉得亲切,愿意与自己交谈,愿意倾听。千万不要认为“本地话”很“土”,还在固执地用自己的语言与别人沟通,或者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这样会让自己被孤立,最终成为一条没有水源的鱼儿。

懂得讲“内行话”.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要根据工作实际,学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要成为“内行人”,讲好“内行话”。若一个负责农业的人,对当地的农时和收成都不熟悉,而一个负责统计的人,却对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一无所知,那就会成为一个很糟糕的领导者,甚至会被人怀疑,成为笑柄。不管是一地之长,还是一地之长,青年干部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力,善于思考,善于接受,精通每一项工作,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干将”和“帅才”,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不说官话,说“内行话”,就是要让别人信服,让别人信服,让自己更好地决策,更好地推进工作。

青年干部到基层去工作,要少说官话,多说“内行话”。虽然说,领导的官话很好听,但是听起来也很舒服,也很有面子。如果青年干部在工作中,只会讲一些“官话”,那就是只会摆架子,不会做实事。虽然说,领导的官话听起来很“舒服”,但是我们要知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我们要做到“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

总之,青年干部要做到“两多两少”:多学少讲、多想少说;少讲官话、多说“内行话”;少讲空话、多讲“实招”;少讲套话、多讲“真话”;少讲假话、多讲“实话”;少讲大话、多讲“实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