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通过用好“加减乘除”四法,持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建强体系、健全制度、丰富载体、创新模式,推动各领域党组织共驻共建、互联互动,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此处隐藏154字,下载后查看---
做好加法,完善城市基层党建联动体系。要推动整个城市基层党建运转起来,必须把县、街道、社区、网格这个“动力主轴”建设好,使他们紧紧拧在一起,贯通起来、联动起来,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上下协同、左右联动的协调机制。县级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议事协调机制,吸收39个县直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城市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问题。街道参照县里模式建立相关议事协调机制,推动上下联动、整体发力。健全适应基层治理的党组织体系。在街道实行“大工委制”,在城市社区实行“大党委制”,从驻街道、社区辖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确定3-5名有代表性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辖区内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事项。推进社区网格党组织建设,按照“支部建在小区上,小组设在楼宇里”的原则,组建150个实体化运行的网格(小区)党支部,从小区党员中选拔有威望、有公心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选配楼宇党小组长、楼道党建联络员,建立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城市基层党建五级架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强化街道社区统筹协调能力。出台街道“赋权扩能”文件,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在赋予对县直部门的考核评价权、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对公共服务的综合管理权、规划参与权、区域内重大事项建议权等五项权力的基础上,赋予街道党工委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评价权、居住干部提拔征得同意权、物业企业评价权、公共服务评价建议权“四项权力”,明确每项权力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把“九项权力”落实情况嵌入到部门绩效考核、干部调整任用等相关流程,推动权力流程化运行、规范化落地,推动街道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
做好减法,优化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机制。紧紧抓住街道、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这个关键,推动党组织回归主责主业,畅通社区、单位共建渠道,精准高效推进共建服务。实行事务准入,让社区轻装上阵。建立基层证明清单管理制度,严格社区事务准入,目前社区仅保留15项证明及印章使用事项,让社区党务工作者从无谓的“文山表海”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推动党建联建,为社区群众干实事、解难事上。完善报到机制,让共建常态长效。改变过去单位到驻地社区报到模式,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包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包保小区、在职党员干部包户联系服务群众的“三联”包保责任制,44名县级领导包联20个城市社区,100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帮联150个网格(小区),5144名党员干部回居住小区报到,1.2万名小区党员直联7万户、21.7万余名群众,带头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网格化治理等重点任务。强化数字赋能,让社区高效联动。开发社区“红色e家”平台,建设居民信息库和党组织信息库,汇总全县机关单位、社区、网格党组织信息,以及小区党员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居住小区党支部等基本信息,实现党员身份、工作单位、居住地点一一匹配,同步集成党员报到、资源匹配、服务发布、签到管理、反馈评价等模块,设置在职党员注册报到、社区组织精准动员、机关支部提醒督促等功能,实现社区、单位党组织线上互联互通,推动党员高效报到、资源精准投放。
做好乘法,丰富参与城市基层治理载体途径。聚焦基层治理中资源下沉难、跨层协作难等问题,强化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纽带作用,创新多元共治载体,有效凝聚新时代党建合力。搭建议事平台,推动共商共议。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会议、听证等方式,调动驻区单位、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等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解决了矛盾,凝聚了合力,有效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实行“一网统管”,推动共治共管。将现有的党建、综治、信访、公安、卫生计生、安监等部门系统的网格全部整合,依托县综治中心和乡镇(街道)安全发展综治办公室,构建以智慧化设备监测、网格员巡查、群众诉求反映相结合的事件收集渠道,建立“首接响应—认领处理—精准派单—工作回访—群众评价—评估验收”工作处理流程,对街道社区上报事项,根据所属管理部门,统一分流分办、统一反馈结果、定期通报考核,推动基层事务共治共管。广纳红色合伙人,推动共建共享。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划分部门单位、物业企业、公益组织、居民个体、商户企业五种类型,明确扶贫救困类、便民服务类、技能培训类、文化活动类、惠民经营类五类服务,引导辖区各类主体签订合伙协议、认领服务项目、参与社区建设。各社区累计吸纳辖区商户、社会组织等“红色合伙人”152个,联合领办幸福食堂、幸福市集、在外能人联络站等服务项目471个。
做好除法,提升各领域党建联建实效。围绕城市社区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治理机制不畅、资源统筹不够、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坚持党建引领,畅通条块之间的联系,解决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打破资源壁垒,创新社区合作模式。创新“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换价值”思维,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场地资源,吸引社会多元化机构参与,签订“场所换服务”协议,深度挖掘城市党群服务阵地经济价值,联合社会资源发展医养服务、托管、社会组织孵化、幸福食堂、居民超市等产业,每年收取租金反哺社区,推动以资源引产业、以产业促服务,助力城市党建高品质发展。打破专业壁垒,建立平急结合机制。针对街道社区突发状况处置能力不强、平时业务和战时应急融合度不高的问题,精准识别社区居住的2.2万名机关干部以及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把商超、药店、快递收发站等统筹纳入城市应急体系,组建各类志愿服务编组、应急编组760余个,在平时各队伍根据工作职责开展各项服务,并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进行应急培训;在急时,转变为应急志愿队伍,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一键激活”“全员出击”,下沉基层有序参与各项应急处突工作。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按照“抓行业就要抓党建”原则,由邮政、市场监管、商务、交通运输等部门牵头成立快递、外卖、直播电商、交通运输4个行业党委,建立了1个两新工委牵头抓总、4个行业党委具体指导推动、N个职能部门协同配合、X个企业党组织主动跟进的“1+4+N+X”运行机制,将全县153家新业态企业,3873名新就业群体全部纳入了党组织管理服务范围。高标准打造2500平方米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指导服务中心,提供党建指导、教育实训、党员活动等12项功能,由驻地社区书记兼任两新组织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安排4名行业党委工作人员在中心坐班办公,推动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形成“一盘棋”,通过实体化阵地、常态化服务,将新业态组织联结起来,将新就业群体有效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引导其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汇报完毕,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