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思路,强执行,打造模范机关
群众利益无小事,师生冷暖放心头。作为机关党支部书记,她深知教育关乎民生,坚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党建工作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创新实施“党建+”模式,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
她和支部党员深入学校和一线调研,倾听师生心声,把群众诉求清单转化为任务清单。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开展“我为教育建新功”思想大讨论,面向社会征集金点子125条,进一步激发党员思想活力,汇聚发展智慧。面对师生群众的新期盼,开展“亮身份,讲党性,做表率”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民生项目清单36项,实施125个提高民生品质行动教育项目。从学区入学到阳关分班,从送教下乡到送培下县,从中午托管到课后服务,从落实“双减”到“五育”并举,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到提升教学质量,每一项工作都力求让群众满意,让组织放心。每月还坚持组织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101次。通过她和支部全体党员的付出与努力,“实施‘双减’政策解决‘四点半’难题”工作案例被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三十佳典型事例(全省教育类仅2个);所在支部获评2023年市直机关“四强”党支部、“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在科室获评2023年我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助推市教育局获评“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红旗单位”“全市打造模范机关工作先进单位”。
二、重调研,促融合,推进产教匹配
---此处隐藏1146字,下载后查看---
为进一步摸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堵点,打通学校端和企业端,她和同事利用“企业特派员”身份,加强调研,建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13个部门,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出台“加大信贷支持、抵免教育附加、加大税收优惠”等9条真金白银支持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如协调相关部门拨付龙南骏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产教融合企业各类补助资金600余万元。相关工作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全省改革工作简讯》《全省日报》等宣传推介。
三、重内涵,强德育,打响思政品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市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将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思政教育优势,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命题。
她带领同事深入调研,进课堂、访师生、询家长,创新开展“五红”培根铸魂活动,即红色教材“班班学”、红色歌曲“天天唱”、红色故事“人人讲”、红色活动“月月有”、红色文化“校校浓”。为提升思政课成效,她建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商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等先后围绕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吸引130余万人次参加,发布系列短视频1.4万余条,总播放量超过1个亿。“行走的思政课·红色地标我打卡”系列短视频,获评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举办的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全国共80个,全省共2个),被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评为全国创新创意奖,在全国范围内打响我市思政品牌。老师们把思政课堂搬到了红色景点或红色场馆,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把思政课上到了孩子们的心坎上,效果更加入脑入心。
当发现思政工作中还存在各管一段、各自为战的现象,她随即建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组建5大片区8大联盟体,加强跨学段合作、跨学科交融、跨区域发展。在制定一体化政策时,坚持问题导向,想法设法破解机制梗阻、学段壁垒、区域封闭问题,全面加强纵向衔接与横向联动。同时,为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争取了专项经费,建立了赛马机制和评价机制,推动大中小学生思政教育师资一体化、教研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实践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相关经验做法2次在全省交流推介,并被《中国教育报》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