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

更新时间:2024-04 来源:网友投稿

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各省面临的共同任务。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不能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简单挂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要推动生产力的系统性变革,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先立后破。

坚持系统观念

从系统论视角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D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识的重要创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深入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二是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三是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四是主要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系统的要素,是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组成。新质生产力系统的产业载体,是新型要素优化组合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占比逐步提高、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系统的功能,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坚持统筹推进

---此处隐藏3292字,下载后查看---

“立”与“破”是辩证统一的,立是肯定,破是否定。就经济工作而言,无论是“立”还是“破”,都离不开“稳”,都是为了“进”。“先立后破”把立放在首位,强调“立字当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的基本方法,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同时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目的是稳中求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加、减、乘、除”四种新模式。

“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打造的全链条赋能。另一方面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创新组合,当新兴产业逐步壮大为主导产业时,产业体系就转型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

“减”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减少低端产业、低效技术供给,使资源更多向新兴产业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将高新技术等植入传统低端产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与服务品质、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乘”的关键是发挥数据要素使用的乘数效应,重视数据要素广泛赋能传统产业,同时也要重视数据原生产业。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跨界融合互通,实现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形成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除”主要指除去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除去产业链上的能耗大、污染大的环节,实现价值链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