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10 来源:网友投稿

一、基层基础工作正处于新的发展方位

D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D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加强基层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公安基层基础工作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纵观派出所发展史,其职能定位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不断适应

总体来看,派出所职能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镇反防特的“前沿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百废待兴,社会环境极为复杂,派出所负责维护新接管的城市和新解放的农村地区秩序,全面参与镇反运动,民警xx小时背着枪在大街上巡逻。人口管理的“主阵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派出所中心工作逐步由巡逻打击过渡到户口管理,为国家计划经济建设提供人口资料。严打整治的“生力军”。改革开放后一个时期,社会不安定因素较多,在两轮“严打”的背景下,派出所主要精力投入侦查破案,事实上成为“第二刑警队”。支撑全警的“千斤顶”。进入新世纪,派出所逐步转变为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基层治理的“排头兵”。进入新时代,派出所职能逐步与社区治理融合,工作目标调整为“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D和人民满意”。派出所工作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治理变迁史,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浅表到深入、从解决具体治安问题到推进源头治理的过程,体现了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对标D中央和部省决策部署,打造预防警务、推进前瞻治理的信心更加坚定

---此处隐藏6626字,下载后查看---

(二)基础不实源于基层不强,需要从做强基层入手,以改革创新提升“硬实力”,以减负增效提升“软实力”,以借力共治提升“巧实力”,推动实现基层警务现代化

提升“硬实力”,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一是向改革要警力。坚持将加强派出所工作置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全局中统筹谋划,把精简的编制、职数、警力更多地投入到基层一线,新招录民警和“团圆计划”等跨区域调动人员优先安排到派出所,严格限制从派出所借调民警,确保“两个xx%”落到实处。坚持辅警配备向派出所倾斜,严格落实薪酬待遇、层级化管理等配套政策,确保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向科技要警力。健全完善“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向派出所开放数据资源和专业手段,做精做强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加快完善新一代警综平台功能,整合执法办案、社区警务等常用应用,让基层民警只进一个平台、办完所有业务。加大智能安防小区和前端感知源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基础信息智能维护机制,提高“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水平。三是向素质要警力。树立崇尚实干、倾斜一线的用人导向,优先从精通基层业务、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民警中选拔派出所长和班子成员,健全完善所队、所间、所内交流轮岗机制,继承发扬公安机关“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提升民警综合业务能力。坚持分级施训,强化岗位练兵,把信息化应用作为必备技能,做到“多数民警能常规应用、业务骨干会研判攻坚、少数尖子能研发创新”。

提升“软实力”,让派出所有所不为、更有作为。一是减负。坚持把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松绑减负一体推进,制定减负清单,严控下发到派出所的文件报表和开到基层的会议,对派出所的指令任务下达由指挥中心归口管理。推动xxx报警平台与xxxxx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和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的对接,进一步明晰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有效分流非警务警情。探索完善专职保安参与安保勤务机制,减少大型活动安保对派出所警力的占用。二是支援。健全完善部门警种支援派出所工作机制,在警力、技术、装备、智力等方面提供“无条件、有时限”的支援。建立实施派出所评议部门警种制度,纳入市县公安机关绩效考评,推动形成“机关围着基层转”的支援体系。通过合成作战综合研判,助力派出所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预谋中的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创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分层分类推动“两队一室”改革,警力充足的严格按照“两队一室”标准运行;警力较少特别是广大农村派出所探索推行“大所带小所”“交所合一”等差异化运行机制和勤务模式。探索建立“巡防+接处警”机制,减轻派出所接处警压力。四是激励。树立“管警要严、爱警要深”的理念,在全面加强派出所队伍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更多爱警暖警措施,坚持基层津补贴高于机关,职级晋升和立功受奖向一线倾斜,推动落实执行重大安保等专项任务特殊保障政策,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澄清保护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吸引力,让更多民警愿到基层工作。

提升“巧实力”,构建社会治理责任共同体。一是警网融合。积极推动派出所长进乡镇(街道)D委班子、社区民警进村社“两委”班子,把D的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以“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动社区警务深度融入网格化管理,捆绑作业、一体考核,构建社情民意联报、群防群治联建、矛盾纠纷联调、服务宣教联动、基础信息联采的工作格局。二是部门协作。明晰派出所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责定位,靠实行业部门主体责任,对发生的重大案事件及时复盘回溯,反思查找治理短板,向相关部门通报,为D委政府“吹哨”预警,形成“公安排查风险、属事治理风险、属地管控风险”的闭环处置机制,共同扎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安全篱笆。三是群防群治。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牵动作用,打造包括辅警、义警、治保会等群防群治队伍以及各方社会力量在内的社区警务团队,延伸社会治理触角,提高社会治安驾驭能力。组织开展平安社区、平安乡村等示范创建活动,深化多样化的群众参与机制,推动落实见义勇为、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充分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对公安机关来讲,打造预防警务是防控社会风险、塑造平安态势的必由之路,也是以基层警务现代化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持之以恒提升基层实力,坚定不移深化派出所主防,推动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解决“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问题,才能实现“主动防范—发案下降—解放警力—更好防范”的社会治安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