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党建领航,构建高效能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培育创新思维。公司党委注重全体职工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党委层面以“第一议题”、党委中心组学习为载体,扎实学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指示批示精神,广泛学习行业技术创新典例,拓宽领导人员视野,做到与时代发展同频,思维同步。两级党组织借助各类组织生活常态化了解建筑行业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等发展新趋势、新成果,培育创新思维,营造创新氛围。二是搭建创新平台。近三年,公司党委以党员示范引领行动为契机,创建以田勇党员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党员创新工作室3个,创建以泾河医院青创工作室为代表的青年创新先锋工作室3个,党支部创建“党建+技术创新”子品牌,广泛搭建创新平台,发挥党员先锋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更大合力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公司党委以联建共建拓平台,与清华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相关单位开展联建交流,建立长效互动机制,为技术创新搭建高层次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孵化科技创新成果。
(二)党管人才,塑强高素质技术创新团队。一是优化人才管理体系。公司党委坚持党管人才,紧跟局专业序列建设要求,及时组建技术系统专业委员会,设置EPC管理中心,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和工作机制。结合公司能源环保、光伏发电等新领域业务拓展需求,积极吸纳外部专业领域优秀人才,充实创新人才库。2023年引进抽水蓄能、基础设施等新兴业务人才5人,以“传帮带”、“上讲台”形式,加强经验分享,为开展新领域技术创新打好基础。二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公司党委践行一岗多能的要求,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专项培训,提升技术系统职工的创新创效能力。仅2023年,开展专项工程业务能力提升培训18次,涵盖新兴业务培训、EPC专项培训、方案管理培训等;积极走出去学习,与省设计标准站以及系统内优秀单位对标学习,取长补短,提升专业素养;积极搭建创新舞台,公司党委统筹技术系统开展“集成创新、可视建造”、“筑梦思路、匠心智造”创客暨BIM技术应用竞赛、青年创新创效比赛,以赛促练,提升技术实操水平。
(三)党业融合,实现高水平技术创新赋能。一是聚焦生产履约,赋能品质建造。公司党委紧扣生产履约这一核心任务,以技术为翼,党员技术骨干深化施工组织设计策划,在保障施工标准的基础上,优化工序插穿、难点攻坚,为现场施工铺平道路。各党员创新工作室、党员先锋岗以问题为导向,下沉一线蹲点,对新开工项目、偏远散小项目开展技术支持与帮扶,做到100%全覆盖。形成《设计技术优化典型案例汇编》,涵盖各专业典型设计优化案例59项,为进一步提升技术赋能成效建立长效机制。二是聚焦研发应用,擦亮发展品牌。公司党委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作为,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创新成果,在实践中优化提升,为行业创新进步做出贡献。工程局首创单塔多笼循环施工电梯在华润万象里项目成功应用,并亮相省文明工地观摩会,实现西北地区“首秀”;最新一代住宅造楼机在浐灞国宸府项目顺利应用,亮相省智能建造观摩会,引来高端媒体聚焦。项目党员技术攻坚小组,结合应用实际,进行造楼机地方标准的编制,为智能装备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在企业内部,结合项目实际,全面开展工法优化和技术创新,连续多年在公司技术创新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公司新技术强制推广名录中,公司贡献率超20%。
---此处隐藏2220字,下载后查看---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公司着力将创新融入企业发展基因,嵌入企业发展战略,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路线不动摇,真正走好创新发展道路,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加有力地扛起全国最大炼焦煤企业的责任和担当,走出一条具有新焦煤特色的创新之路。
(一)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行业发展需要强化谋篇布局,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切实发挥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新兴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前占据一席之地,牢牢把握住科技竞争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发挥创新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高校等深度合作,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
(二)聚焦行业前沿技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效率,打造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高端商品。以“数智技术”强化创新赋能,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努力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企业生产方式提档升级。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标,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绿色低碳重大科学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运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构建产学研用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以牵头立项、提供技术服务、合作开发等模式,推动构建资金投入、技术开发、收益转化、利益共享、人才流动培养等配套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资源汇聚、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优势,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聚焦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提升,围绕“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市场化实体”链条,加速推动科学技术应用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