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抢抓入选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契机,坚持“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原则,选取**镇**村、**村等12个村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四变”模式,将错落分布的“小田”整合成方正平整的“大田”,推动8200余亩耕地集中治理,化解了承包地细碎、效益低下的问题,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利。
---此处隐藏485字,下载后查看---
试点先行,“愿景图”变“施工图”。一是因地制宜明思路。立足**镇耕地布局细碎化、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农业生产力量薄弱等实际问题,在广泛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村、**村12个村居作为试点区域,组织专家学者根据试点区域土地现状编制治理方案,明确承包地细碎化治理路径。二是组织引领强支撑。成立由镇党委书记牵头抓总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政策指导、服务保障等6个专项小组,同步将12个村党支部纳入小组成员单位,形成“1+6+N”工作推进体系,及时就土地流转提供政策咨询及问题协调服务,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党员带头促推进。组织214名党员上门走访包靠1700余户群众,通过村民说事、村民代表会议等途径,宣传政策、答疑解惑,引导村民自愿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试点区域内,共有村民6606人、群众支持率100%。探索“以图查地、以图管地”机制,巩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确保承包地经营权回溯可查、清晰明了。
集中连片,“巴掌地”变“一块田”。一是“以地换地”模式。坚决杜绝“一刀切”,针对有种植意愿的农户,采取“以地换地”的方式,在流转大方边缘设置600亩“自种区”,按照“面积不变、地块集中”的原则,将原有土地与“自种区”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目前,已将原有“小块地”整合成自种区108户、108块“大块地”,实现在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自种农户“化零为整”的生产格局。二是“整村流转”模式。以村为单位,探索“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的推进方式,由村集体对全村土地统一规划整理、对外发包,推动试点片区7600余亩土地流转给经济实力强、农业管理经验丰富的田润、亿草汇2家农业公司,实现“全村一块田”规模化经营。三是“减垄增地”模式。打破田垄边界,将各分散地块间的废弃沟渠打通铲平,充分用好田埂地、废弃生产路等后备耕地资源,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扩大有效种植面积,提高耕土连片度。累计对2900余处田埂、边角地治理,新增可耕种土地面积500余亩。
提升地力,“盐碱地”变“高产田”。一是推动土壤改良。推广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经验,采取“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治理模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含盐量,促进农作物生长。如,按照有机肥200kg/亩/年的标准,计划连续施用3年,预计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二是创新耕作模式。结合区域特点和栽培习惯,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经验。购进专用播种、收获机械设备,推动900余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取得“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成效。三是完善田间设施。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建立健全灌排、路网及生态防护体系,确保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规划建设“斗农级”农田水利系统,加深加宽主要灌排渠道,配套建设毛渠,推动灌排系统全线贯通;硬化主要田间道路约2.5公里,为农业生产及农产品流通提供便利条件。
市场运作,“小农户”变“新农民”。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针对流转土地,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经营机制,由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与田润、亿草汇2家公司商谈土地流转价格,确定土地流转费用750元/亩/年,其中,50元作为村集体收取田埂、生产路和农田水利设施使用费,村集体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同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2500余人,从事养老服务、家政保洁、为经营主体务工等工作,平均每户增收约2万元,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二是推行全程社会化服务。委托**亿海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农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聚焦“耕种管收储销”环节,打造集种肥供应、技术指导、机械租赁、粮食收储、粮食售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综合服务站,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保障种粮农户种好地、产好粮、多增收,每亩土地实现节本增效约400元。三是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引入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提供便捷农业金融服务,提升抵御风险和自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主体持续增收。定期邀请农业专家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指导服务,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普及应用,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