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措施、政策及制度,尤其是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通过相关机构设置、官员考核及法令制定等方面来引导、规范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体制机制。虽然这些体制还没有达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但是对当前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中华文明能证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中华文明才有资格证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放眼世界,只有中华文明以国家形态绵延五千年,从未中断。当年两河文明也很繁盛,但其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使整个文明形态无法持续演进。所以,生态兴则文明兴。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从不同角度论证这一观点。20xx年x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20xx年x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20xx年xx月,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存在于过去、当下,也是推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考古资料,中华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xx世纪黄帝统一中原,至今延续近五千年了。五千年来,中华文明不断创新,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代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哲学、文学、绘画、戏曲、建筑、园林、饮食,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代有高峰,蔚为壮观。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在自然环境基础的保护、人口以及人种的延续和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与繁荣方面均体现了绝无仅有的可持续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上的优越性。
---此处隐藏8329字,下载后查看---
第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以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必须更加重视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和刚性约束,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转,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总体要求。总书记明确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总书记在xx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绿色的增加。据统计,全球每秒钟就有相当于x个足球场大小的健康土地退化。同时,中国在“增绿”方面作出巨大贡献。20xx年初,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的一组卫星照片和监测数据显示,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至少占过去xx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xx%。我们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增进老百姓的民生福祉。
第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以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政治化趋势明显增强,我国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面临新任务新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生态环境战略、国际和外交战略协同性,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引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是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总书记强调,要“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认可。20xx年x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表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xx表示,“生态文明”是一份如诗般美丽、独特的中国礼物。20xx年xx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xx次会议(CBDCOP15)召开,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