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4-12 来源:网友投稿

x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被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底蕴。近年来,我县坚持以xx思想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初步建立起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

(一)公共文化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兴建了县文广影视中心、县博物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影剧院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县图书馆开辟了“黄镇纪念馆”、“名人陈列馆”和“二十大讲堂”等特色文化馆,成为我县对外宣传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全县共建成了22个乡镇文化站、22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3个村级电子阅览室、269个农家书屋、258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341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基本形成。xx年,通过整合资源,在陈瑶湖镇(含水圩村)和义津镇(含桃园中心村),建成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紧扣民生工程,着力文化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实施“公共文化普惠、关爱、精品输送、援建帮扶”四大惠民工程。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及村(居)级文化活动室向群众公示服务目录,实行免费对外开放。xx-xx年,实施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工程,将全县22个乡镇图书分馆和259个村、社区居委会纳入总分馆体系,形成总分馆上下联动机制,实现通借通还,促进了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发展。

(三)地方特色文化日益彰显。按照“一年两小戏,三年一大戏”的文化艺术创作总体目标,突出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创作了黄梅戏新剧《地之梦》和《家风》。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加强地方文化的发掘与保护。目前,全县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和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个。

---此处隐藏2301字,下载后查看---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结合我县实际和美丽乡村建设,将分散在工、青、妇等部门的文化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基层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要尽快落实县博物馆和文化馆开馆工作,在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构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业务活动开展需要,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等进行科学测算,设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要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

(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要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挖掘xx特色文化,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增强思想责任意识。要从推动文化繁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情况“六纳入”,即: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要对有重点工作任务的乡镇,采取以调度会或推进会的形式,倒排工作日程,加快项目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确保国家验收达标通过。

(五)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要建立文化人才培育招引机制,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专业与业余并重的原则,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将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切实做好各项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文化人才的作用;同时,吸引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化志愿者队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积极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文化岗位锻炼学习,全面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