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从《山海情》领悟干部的担当精神

更新时间:2024-12 来源:网友投稿

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青海西海固地区干部人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完成易地搬迁,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该剧开播后,在“豆瓣”平台获得了9.4分的好评,让无数人了解到了扶贫攻坚的艰辛和伟大,感动了亿万国人。该剧发生地银川市闽宁镇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受到总书记颁奖表彰,更是让人感怀奋进。

在观看电视剧《山海情》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西海固地区的各级干部,他们扎根戈壁、心系人民,无私无畏、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带领群众垦荒地、建家园、干产业、奔小康,无愧为脱贫攻坚楷模,其担当精神值得我们全体干部认真学习。在我看来,学习西海固地区干部的担当精神,应当主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

---此处隐藏380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学习西海固地区干部不忘初心、爱民为民。中国GCD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人民谋复兴。《山海情》中的人物原型——闽宁镇原党委书记李双成说过:“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从带领“吊庄户”走出大山垦荒,到为农民工讨薪筹款,始终是鞠躬尽瘁、尽心尽力,在2004年被一场车祸夺去生命后,闻讯而来看他最后一眼的百姓坐满了200辆中巴车。作为党员干部,就应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入党誓词,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和人民,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以为人民造福为最高准则。作为新时代党员,就要将自己的工作与强国事业紧紧相连,秉持不忘初心、爱民为民的情怀,始终从国家安全、人民幸福中寻找动力、汲取力量。

二是学习西海固地区干部但行难事、不问艰辛。做难事者,必有所得。在闽宁镇建设初期,曾有顺口溜形容当时的条件:“天空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粒跑。”修建住房、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引黄入滩,从“干沙滩”到“金沙滩”,背后是二十多年攻坚克难、艰辛付出。事实上,贫困地区的环境,远比电视里更加困难;扶贫干部要做的事情,远比电视里更加伟大。这背后的秘诀,就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不懈奋斗。作为新时代党员,面对困难挑战,一定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韧劲,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认识,咬紧牙关埋头干,紧张快干向前闯,以实干出实绩,以经得起考验的成果回报党和人民。

三是学习西海固地区干部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总书记强调,要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涌泉村蘑菇滞销背景下,副县长为了出成绩,坚持要开蘑菇种植经验现场会,却被村支书开成了蘑菇推销会,县委书记当场表态帮助解决蘑菇销路,避免了一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百姓的伤害。作为党的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单位建设的矛盾症结,盯着问题、踏踏实实抓工作,不搞假大空,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划清界限。特别是在我们的工作中,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发展、改革、稳定来抓,按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统筹各项建设,以严实态度、务实作风把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问题解决好。

四是学习西海固地区干部紧贴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完成。剧中主角在动员村民整村搬迁时不被理解,气愤之下称村民为“刁民”,受到父亲教训,最终站在村民立场上找到了问题症结,解开了村民不愿搬迁的心结,既帮助村民脱了贫,也让村民成为建设闽宁镇的生力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正确主张才能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对群众“用真心”,无论何时都要重视群众利益,倾听群众呼声,身入群众求信任,引导群众搞建设,规划制定的目标才能实现,单位的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五是学习西海固地区干部不计小我、心有大爱。《山海情》中,还刻画了一批福建支援宁夏脱贫攻坚干部。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并没有因身在异乡而得过且过,反而为了异乡人民脱贫不遗余力、不计代价。剧中“凌教授”原型、我国“菌草之父”林占禧,作为福建技术专家手把手教上百名村民种菇,为保存蘑菇建冷库,为打开销路南下北上,为了不让菇民利益受损自掏腰包补贴采购,断了两根肋骨,4次经历鬼门关,却说“这些都是小事,村民脱贫是大事”,展现出了无疆大爱。作为新时代党员,就要跳出利益藩篱,满怀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干工作,只要对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有益的事,就是干部应该做的事,这样就能成为毛主席所讲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