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更新时间:2025-01 来源:网友投稿

条例实施与整体规划相结合。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权威在于执行。《**古城保护条例》犹如古城的“铜墙铁壁”,构筑起坚实的盾牌、刚性的约束、共同的意志。**区人大常委会以条例为准绳,紧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方案》,开展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提出要坚持规划先行,落实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3年行动方案,以城市更新省级试点项目为先导,更加深入细致地把规划落到古城的每一条街区、每一个片区、每一处建筑,慎之又慎推进古城更新,“小火慢炖、小步慢跑”,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文脉、历史记忆、历史故事,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古城保护精品。

保护更新与活化利用相契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古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宅一园都珍藏着历史与辉煌,把文物保护好、风貌保存好、文化传播好,是我们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推进古城活化利用,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坚持保护第一的理念,加强对建设方案的论证审批、施工活动的监管、商业开发的管理,坚持分阶段和逐步推的“渐进式”原则,不大拆大建,坚决禁止破坏性开发,防止建设性破坏。创新“场景牵引、数据赋能”,对文物建筑现状精准记录、精准复原,为日常管理、保护修缮、开发利用提供史料价值。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说话、历史再现,让古城与今人对话,用时光倒流勾起人们的“儿时记忆”。

历史记忆与烟火气息相融合。古城保护,不仅是保护建在里面的老宅,还要服务住在其中的人。要平衡好城市建设、居民生活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深度挖掘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处理好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保护古城文脉、肌理、风貌。要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引导居民自主修缮房屋,加快房屋安全、消防、交通、燃气管道、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提升街巷的立面、门面、路面的颜值,着力保存街巷风貌,保护好“老**”的传统生活,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此处隐藏851字,下载后查看---

政府投资与民间资本相联合。古城更新资金投入大、民间参与少、回报周期长,兼顾好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尤为关键。要进一步理顺市与区的投入关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作关系,推动直管公房、名人故居、旧厂房等沉睡资源变身为活力资本。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与民间资金多方投入的投融资方式,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要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古城保护发展,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资产管理、政策上争、招商运营等工作,持续打造“古城合伙人”计划,对外发布更新项目,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吸引有古城情结、文化情怀的投资者参与建设运营、设立总部办公,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

更新项目与文化旅游相糅合。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充分把握好古城历史文化的根脉,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植入更多文化、旅游、服务、商业、生活等元素,让宝贵的遗产变为鲜活的资产,让古城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实现文化出彩、旅游出圈。要持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都”品牌效应,用好年轻人喜欢的小红书平台,突出文旅、文创、文案的宣传,促进试点更新项目与吃住游购娱等消费场景融合,让老宅子、老字号、老味道焕发新机,让游客在**了解触摸2500多年**历史底蕴的好地方。要跨界联名合作,加快新媒体、创意设计、时尚动漫、文化会展、实景演艺等产业,融入数字现代新潮的设计创意,推动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要进一步聚人气、显商气、招财气,带动文昌商圈,提振市场消费,让“白天耐看,晚上好看”成为**旅游的新标签,更好延伸旅游产业链、挖掘古城新价值、催生消费新业态。

教育传承与全民普及相辉映。古城保护绝非仅是政府与专业人士的“独角戏”,唯有唤起全民的文化自觉与守护热忱,方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保护“长城”。一方面,将**古城历史文化深度嵌入教育体系,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饱含历史故事的校本教材,在中小学开设古城文化研习课程,通过实地研学、趣味课堂、文物仿制手工等多元教学形式,让青少年沉浸式触摸古城脉络,在幼小的心灵种下传承的种子,成长为古城文脉延续的“生力军”;高校可设立相关专业方向或研究课题,结合考古挖掘、文物修复实践,为古城保护输送专业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借助社区这一基层“文化阵地”,举办古城文化普及讲座、传统技艺体验工坊、民俗节庆活动等常态化项目,邀请老居民、非遗传承人讲述往昔故事、传授剪纸、雕版印刷等绝活儿,拉近民众与古城文化的距离;利用公共文化场馆,开展古城保护主题展览、线上线下互动科普,发动志愿者担当“文化使者”,深入街巷、公园宣传保护法规与知识,营造“人人知晓古城、个个守护遗产”的浓厚社会氛围,使古城保护成为全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

科技支撑与智慧守护相协同。在数字浪潮奔涌的当下,科技成为古城保护的“硬核力量”。搭建古城智慧管理大数据平台,整合地理信息、建筑档案、文物修缮历程、环境监测数据等海量信息,通过三维建模、虚拟仿真技术,全景复刻古城风貌,实现“一屏掌控古城全域、一键洞察建筑细节”,精准预判建筑病害、环境风险,为保护修缮提供科学依据;运用物联网技术,在文物建筑、重要街巷安装智能传感设备,实时监测结构安全、温湿度、空气质量等指标,异常情况即时预警,守护古城免受自然与人为侵害。引入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借助人脸识别、行为分析,严密防范盗窃、破坏文物行径;在旅游场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打造沉浸式导览体验,游客戴上设备,便能穿越时空领略古城昔日盛景,解锁历史故事,让科技为古城保护、文旅融合添翼,赋予古老城墙崭新活力与魅力。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