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算收支情况。一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情况。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3亿元,增长2.9%。其中,税收收入38.1亿元,增长3.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4.5%;非税收入12.2亿元,下降11.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5.5%。二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情况。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00.7亿元,增长7.4%。其中,住房保障支出5.5亿元,增长3.6%;卫生健康支出7.8亿元,增长7.3%;农林水支出18.5亿元,增长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亿元,增长8.9%;节能环保支出4.7亿元,下降9.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7亿元,增长4.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0.7亿元,增长20.1%;商品服务业支出13.3亿元,下降3.7%;住房租赁补贴支出1.5亿元,增长48.9%。三是政府性基金收支完成情况。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6.9亿元,下降5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1.7亿元,下降53%,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76.6%。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0.2亿元,增长114%。
(二)财政工作完成情况和措施。一是聚焦财源建设,提升财政支撑能力。坚持财源建设首要地位不动摇,深入实施市级财源建设工程和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加快构建新型财政体制。全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285.5亿元、新增政府债券345亿元、特别国债转贷资金16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4.6亿元。二是聚焦职能转变,提高财政服务效能。持续开展“三送一解”和“两高两低”项目谋划建设专项行动,推动各级干部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认真做好预决算公开工作。制定并印发了《市级部门预算单位预算公开范围标准指引》,为全市预决算公开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南。及时在门户网站公开市本级和三个县(市)区财政预决算信息,提高了财政工作的透明度。扎实做好暂付款清理工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暂付款清理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工作专班,开展了暂付款清理“回头看”专项检查等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市级部门暂付款同比下降39%,县(市)区暂付款同比下降12%。三是聚焦风险防控,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强化资金监管。加大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全年共抽查市直部门单位银行账户5595个、医保定点医疗机构66家、预售商品房楼盘89个、公租房项目16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7个、农村耕地力保护补贴项目9个、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9个、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兑付情况8个、惠农专项资金发放情况4个、政府采购项目89个、商业综合体国有资产运营情况4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7个。全年查处违规金额6.7亿元,促进增收节支5000余万元,全年压减一般性支出预算比例达12%,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超过10%。四是聚焦作风建设,夯实各项发展基础。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所有行政审批事项按照法定时限压缩了67%;认真落实“好差评制度”,共收到评价7555条;在全市率先实现纸质证照与电子证照同步制发,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完善财政“互联网+监管”系统,探索推进“多测合一”,开展了“会计评估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受各种减收因素综合冲击严重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土地收入持续下滑态势没有扭转,争取上级土地出让收入难度较大;刚性支出逐年增加,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财政资金运转十分困难,偿还和化解债务的压力较大;审计发现的部分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依然存在等等。
---此处隐藏1395字,下载后查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确保收支目标完成,增强发展后劲。严格执行预算管理,依法组织收支,加强财政经济形势分析,重点跟踪地区、领域和行业;及时了解财政运行趋势,挖掘增收潜力,加强财源建设,联合部门争取资金,清理暂付款和催缴债券利息,盘活存量资产。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制度,提升效益。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健全评价结果运用;完善项目库和政府采购管理,强化责任追究,压实主体责任,促进收支平稳运行。
(二)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产业链专班机制,实施链长制和工作专班,跟踪工作进展;将产业链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加强部门协调和梳理工作。增强对产业链的扶持,支持“十大工程”中的核心技术攻关、设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引导龙头企业组建联合体或联盟。强化培育和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鼓励技术创新和共建研发机构,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加强项目谋划和支持,储备重大产业项目,探索财政贴息和增信手段,支持金融机构支持产业链供应链。
(三)积极破解资金瓶颈,助力企业发展渡难关稳增长。梳理未开工项目,加速推进在建项目,确保形成工作量。积极争取支持,优先开工明年预算项目。增强债券发行和管理,支持国企申报专项债券。加强债券资金监管和绩效管理。盘活财政资金和闲置资产,强化政府债券利息催缴和资产清查。常态化实施“四送一服”活动,提升服务质量,助力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市场开拓和产品销售。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简化企业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实施行政许可清单管理,深化投资审批改革,执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措施,遵循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兑现奖补政策,梳理扶持政策并宣传,增强政策申报推送,评估政策效果并调整。优化政府采购管理,制定科学预算,规范采购行为,打破垄断,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加速国企重组,推进县企业集团混改,成立国有投资公司,推广“僵尸企业”处置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