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讲过一段话: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如今82年过去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们每个党员都应该扪心自问:老红军的精神在我们身上是不是真正传承下来了,能不能“始终和民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眼睛里始终饱含热泪”,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还具备不具备?今天我以“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在血脉赓续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题目,和大家作个学习交流。主要讲三个方面问题:
---此处隐藏33779字,下载后查看---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是我们成就过去、把握现在、赢得未来,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特有政治优势和强大动力源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倍加珍惜、大力弘扬。
(一)理顺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的辩证关系,提高思想认识。密切联系群众,前提条件就是在思想认识上弄清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二者的关系都混淆不清,那密切联系群众也就无从谈起。一是强化身份意识,要明白“我是谁”。在古希腊帕尔索山的一块石碑上刻着一句话:“认清你自己”,著名哲学家卢梭认为这句话“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对我们党员来讲,《党章》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党员的身份和地位,我们就理所当然的应该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同时,不管是什么职务、当多大的官,都是普通群众的一员,唯一的区别在于职务分工不同。二是端正工作导向,要清楚“为了谁”。工作方向不对,用的力越大,造成的危害就越大。陈云同志曾讲过,“大家是为革命来的,还是为做官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也容易,起初是干革命来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味道也越来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所以说,只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记党和军队性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抓好军队建设就找准了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三是认清主体地位,要知道“依靠谁”。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斗争环境复杂险恶,人民军队除了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别无其他发展壮大的可能。像苏区人民“十送红军”,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革命政权,沂蒙山区红嫂用乳汁救活解放部队伤员,都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写照,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是要认清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新生的冲击和挑战,让我们的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深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情感基础。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孔繁森有句名言:“爱的崇高境界是爱人民”。群众最朴素,也最重感情。你敬群众一尺,群众就会敬你一丈;你对群众捧出真心,群众就会回报你真情。1973年,周恩来回到延安,当他了解到全区14个县中有7个县群众生活很贫困,有些群众连玉米面也吃不饱的情况后,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并对周围的同志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延安的农业还很落后,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并要求当地政府要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要做到:一是要在强化认同中培养群众感情。习主席在山东考察期间,给当地的市委、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只要真正认同群众的主体地位,认同自己的公仆身份,就会与广大群众培养出深厚感情。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此他也把自己当成一名小岗人,一步一个脚印,与村民一起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小岗村民两次上书安徽省委,请求沈浩书记留任。2009年冬天,沈浩去世后,小岗人再次递上一封按满红手印的信,要求把他们的第一书记和致富的领路人永远留下。这封“请愿书”上的186个红手印,表达了中国农民对共产党员最真实、最朴素、最纯洁的情感。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明白自己的公仆身份,真正树牢“自己也是群众”的观念,用平视的视角看待群众,用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自然而然也能获得群众的好感,得到群众的认同。二是要在广泛联系中增进群众感情。所谓广泛联系,就是要情真意切的倾听民声,这是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前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古代官吏尚有如此境界,更何况是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党人?2012年1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瑶族山区油岭村调研。他随机入户,跟年轻小伙子打桌球,了解他们在外务工和学习情况;跟老人家比年龄、拉家常,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总结此行时,汪洋感慨地说:“与少年打桌球,赢了!与老人打赌,输了!与群众的联系更紧密了,对群众的诉求更了解了,工作目标更明确了。”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就要真正沉住气、静下心,切实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三是要在以上率下中深化群众感情。我们常讲,好的作风是带出来的。只要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做好样子,群众和部属自然会向上“看齐”。1958年9月,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53岁的许世友上将,带头响应毛主席“军队干部下连当兵”的号召,到浙江宁波海防前线某部六连当兵,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同娱乐,深夜和战士一样站岗、晚秋和战士一样下海、公差劳动和战士一样抢着干。有一次,许世友正拿着扫把和班里的同志一起打扫卫生,走过来一个拿着照相机的干部,请他摆个姿势照张相。许世友眼睛一瞪说:“人民公社五六十岁的老社员,一天干到晚,也没有人替他照张相,我干了一点活,就要照相,像什么话!”正是因为亲身体验兵的生活、体会兵的疾苦、体察基层实情,许世友将军与一线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临终前,许将军还念念不忘他当兵的六连,想再去感受一番那段难忘的岁月。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平时工作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难关头能豁出来,始终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才能引领单位上下形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浓厚氛围。
(三)提升党员干部对广大群众的服务水平,践行性质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政当官,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人民。一是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可以说,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老老实实调查研究,老老实实听取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谁就能取到真经、增长智慧、获得进步。当年在中央苏区的时候,毛主席经常深入调查研究,面对面向老乡求教,先后写下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著名篇章,提出了正确的革命斗争策略。我们在开展、推进各项工作中,也要注重深入到群众中间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各项工作落实才能更有针对性、有效性。二是发动群众,推动发展。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兴办乡镇企业、推行村民自治,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举,都不是事先由上面设计好的,而是由基层率先突破的。同样,我们各级党员干部也应该放下领导架子,沉进群众圈子,搜罗闪光点子,充分采纳借鉴来自基层一线的意见建议。三是真诚服务,注重落实。只有真诚地怀爱民之心、存为民之德,才能让广大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为中共中央***的***和其他6位常委首次亮相,第一次讲话就让公众感到格外亲切。***与西方国家“总统就职演说”的长篇大论不同,他用七个“更”描绘了美好的生活愿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主席用群众话语,道群众心声,解群众心结,显示了对人民心声真实而深入的了解,表示了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决心,这才是亲民、为民、利民、富民的前提和基础。在我们军队也是一样,干部因士兵而存在,机关为基层而设立。我们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对下负责就是对上负责”的态度,办好群众最急需的事,改正群众最反感的事,特别是要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让广大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情中,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可靠、领导的可亲和群众大家庭的温暖,营造起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然是历久弥新的永恒课题。我们必须将这一红色法宝代代相传,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正落实群众路线,切实在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中提升军队建设水平,不断汇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习主席曾说过,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最后,就用这首当年见证亿万人民一心跟着共产党,铸就新中国诞生的歌谣结束今天的授课。(“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军场。”)